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8页 |
1.1 前言 | 第14-15页 |
1.2 半导体的光催化机理 | 第15-20页 |
1.2.1 光催化还原反应 | 第16页 |
1.2.2 光催化氧化反应 | 第16-20页 |
1.3 二氧化钛概述 | 第20-21页 |
1.3.1 二氧化钛晶体结构 | 第20-21页 |
1.3.2 本征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 | 第21页 |
1.4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1-25页 |
1.4.1 气相法 | 第21-22页 |
1.4.2 液相法 | 第22-25页 |
1.5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改性处理 | 第25-31页 |
1.5.1 离子掺杂 | 第25-29页 |
1.5.2 半导体光敏化 | 第29页 |
1.5.3 半导体复合 | 第29-31页 |
1.5.4 贵金属沉积 | 第31页 |
1.6 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反应 | 第31-35页 |
1.6.1 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过程涉及的反应 | 第32-33页 |
1.6.2 二氧化碳光催化甲烷化 | 第33-34页 |
1.6.3 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反应产物的选择性 | 第34-35页 |
1.7 课题的提出、意义以及创新点 | 第35-38页 |
第二章 材料制备技术、实验药品、仪器及测试方法 | 第38-46页 |
2.1 材料制备技术 | 第38-39页 |
2.1.1 阳极氧化处理 | 第38页 |
2.1.2 喷砂处理 | 第38页 |
2.1.3 电化学腐蚀处理 | 第38-39页 |
2.1.4 水热处理 | 第39页 |
2.1.5 静电纺丝技术 | 第39页 |
2.2 实验原料与仪器 | 第39-41页 |
2.2.1 实验原料 | 第39-40页 |
2.2.2 实验仪器及型号 | 第40-41页 |
2.3 实验参数的设计及优化 | 第41页 |
2.4 表征方法 | 第41-46页 |
2.4.1 形貌观察 | 第41页 |
2.4.2 化学组成测试 | 第41-43页 |
2.4.3 表面性能 | 第43页 |
2.4.4 光学性能测试 | 第43页 |
2.4.5 光催化性能评价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钛金属基体电化学处理原位制备高比表面积二氧化钛光催化剂 | 第46-70页 |
3.1 引言 | 第46-47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7-48页 |
3.2.1 实验药品 | 第47页 |
3.2.2 材料制备 | 第47-48页 |
3.2.3 材料性能检测 | 第48页 |
3.3 钛金属基体喷砂-碱蚀处理原位制备高比表面积二氧化钛光催化剂 | 第48-60页 |
3.3.1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60页 |
3.3.2 实验参数分析 | 第60页 |
3.3.3 结论 | 第60页 |
3.4 钛金属基体阳极氧化处理原位制备高比表面积二氧化钛光催化剂 | 第60-69页 |
3.4.1 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8页 |
3.4.2 实验参数分析 | 第68-69页 |
3.4.3 结论 | 第6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四章 二氧化钛-石墨烯/PVDF复合光催化剂 | 第70-88页 |
4.1 引言 | 第70-71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71-73页 |
4.2.1 实验药品 | 第71-72页 |
4.2.2 材料制备 | 第72-73页 |
4.2.3 材料性能检测 | 第73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3-87页 |
4.3.1 化学组成 | 第73-77页 |
4.3.2 形貌观察 | 第77-80页 |
4.3.3 表面性能 | 第80-83页 |
4.3.4 光学性能 | 第83-85页 |
4.3.5 光催化性能评价 | 第85-86页 |
4.3.6 机理分析 | 第86-87页 |
4.4 结论 | 第87-88页 |
第五章 基于水热法制备可见光响应氮掺杂二氧化钛 | 第88-116页 |
5.1 引言 | 第88-89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89-90页 |
5.2.1 实验药品 | 第89-90页 |
5.2.2 材料制备 | 第90页 |
5.2.3 材料性能检测 | 第90页 |
5.3 水热法制备本征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 | 第90-95页 |
5.3.1 结果与讨论 | 第90-95页 |
5.3.2 结论 | 第95页 |
5.4 氮源不同导致的掺氮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还原产物的差异 | 第95-107页 |
5.4.1 结果与讨论 | 第95-106页 |
5.4.2 结论 | 第106-107页 |
5.5 不同氮源在氮掺杂过程中的优先选择性 | 第107-115页 |
5.5.1 结果与讨论 | 第107-114页 |
5.5.2 结论 | 第114-11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第六章 基于水热法制备可见光响应钬掺杂/钬氮共掺杂二氧化钛 | 第116-136页 |
6.1 引言 | 第116-117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117-118页 |
6.2.1 实验药品 | 第117页 |
6.2.2 材料制备 | 第117-118页 |
6.2.3 材料性能检测 | 第118页 |
6.3 可见光响应钬掺杂二氧化钛 | 第118-125页 |
6.3.1 结果与讨论 | 第118-125页 |
6.3.2 结论 | 第125页 |
6.4 可见光响应钬氮共掺杂二氧化钛 | 第125-134页 |
6.4.1 结果与讨论 | 第126-134页 |
6.4.2 结论 | 第13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七章 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 | 第136-140页 |
7.1 引言 | 第136页 |
7.2 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路径的确定 | 第136页 |
7.3 相关因素对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产物的影响 | 第136-138页 |
7.3.1 光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| 第136-137页 |
7.3.2 反应系统的含水量 | 第137-138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38-14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54页 |
致谢 | 第154-15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56-158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