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30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土壤中汞的来源、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 | 第11-13页 |
1.2.1 土壤中汞的来源 | 第11-12页 |
1.2.2 土壤中汞的迁移转化 | 第12页 |
1.2.3 土壤中汞的影响因素 | 第12-13页 |
1.3 土壤中汞的形态、生物有效性及危害 | 第13-15页 |
1.3.1 土壤中汞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| 第13-14页 |
1.3.2 汞对人体的危害 | 第14-15页 |
1.3.3 汞对土壤及动植物的危害 | 第15页 |
1.4 指示植物的选取 | 第15-16页 |
1.5 汞的环境标准 | 第16页 |
1.6 土壤汞污染治理方法 | 第16-23页 |
1.6.1 客土或换土法 | 第16-17页 |
1.6.2 固定化及稳定化修复技术 | 第17页 |
1.6.3 淋洗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6.4 热解析法 | 第18-19页 |
1.6.5 电动修复法 | 第19页 |
1.6.6 植物修复法 | 第19-20页 |
1.6.7 微生物修复法 | 第20-23页 |
1.7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机理 | 第23-25页 |
1.7.1 生物转化 | 第23页 |
1.7.2 生物积累与吸附 | 第23-24页 |
1.7.3 微生物法治理汞污染的机理 | 第24-25页 |
1.8 修复重金属的微生物类型 | 第25-27页 |
1.8.1 细菌修复 | 第25-26页 |
1.8.2 真菌修复 | 第26页 |
1.8.3 藻类修复 | 第26-27页 |
1.9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7-30页 |
1.9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9.2 主要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第2章 抗汞菌株的分离纯化及罐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的过程研究 | 第30-40页 |
2.1 材料和设备 | 第30-31页 |
2.1.1 土壤样品 | 第30页 |
2.1.2 培养基 | 第30-31页 |
2.1.3 主要的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2.2 抗汞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| 第31-32页 |
2.2.1 抗汞菌株的分离纯化 | 第31-32页 |
2.2.2 菌种鉴定 | 第32页 |
2.3 抗汞菌株罐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的实验方案设计 | 第32-34页 |
2.3.1 种子液制备 | 第32页 |
2.3.2 罐发酵工艺流程 | 第32-33页 |
2.3.3 温度、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3.4 温度、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分段控制模式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3.5 样品及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3-34页 |
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9页 |
2.4.1 抗汞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| 第34页 |
2.4.2 温度、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2.4.3 温度、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分段控制模式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利用抗汞真菌GX-10 治理含汞废水的过程研究 | 第40-53页 |
3.1 菌悬液的制备 | 第40页 |
3.2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40-42页 |
3.2.1 单因素实验 | 第40-41页 |
3.2.2 响应曲面优化设计实验 | 第41-42页 |
3.2.3 菌株最大生物吸附量测定 | 第42页 |
3.2.4 菌株吸附Hg~(2+)前后的微观表征 | 第42页 |
3.3 Hg~(2+)质量浓度测定 | 第42-43页 |
3.4 数据分析 | 第43页 |
3.5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2页 |
3.5.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3-47页 |
3.5.2 响应曲面优化设计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7-51页 |
3.5.3 菌株最大生物吸附量测定 | 第51页 |
3.5.4 菌体吸附Hg~(2+)前后的微观表征 | 第51-5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利用抗汞真菌GX-10 治理汞污染土壤的过程研究 | 第53-58页 |
4.1 材料和方法 | 第53页 |
4.1.1 供试土壤 | 第53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53页 |
4.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| 第53-55页 |
4.2.1 土壤pH测定 | 第53-54页 |
4.2.2 土壤总汞含量测定 | 第54页 |
4.2.3 土壤中汞形态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 植物体内汞含量测定 | 第55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5.1 结论 | 第58-59页 |
5.2 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发表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