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1 总论 | 第12-15页 |
1.1 根瘤菌简介 | 第12-13页 |
1.2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结瘤固氮 | 第13-15页 |
2 田菁固氮根瘤菌与宿主毛萼田菁 | 第15-16页 |
2.1 田菁固氮根瘤菌 | 第15页 |
2.2 毛萼田菁 | 第15-16页 |
3 活性氧 | 第16-18页 |
3.1 ROS的产生与来源 | 第16-17页 |
3.2 ROS对细胞的毒害 | 第17-18页 |
4 烷基氢过氧化物酶 | 第18-20页 |
4.1 过氧化物酶的分类 | 第18页 |
4.2 烷基氢过氧化物酶的结构和反应机制 | 第18-19页 |
4.3 烷基氢过氧化物酶的功能 | 第19-20页 |
5 ROS在共生中的作用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烷基氢过氧化物酶的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| 第22-4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34页 |
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22页 |
1.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| 第22-23页 |
1.3 试验的酶和试剂 | 第23页 |
1.4 基本实验方法 | 第23-28页 |
1.5 ahpC、bcp框内缺失菌株的构建 | 第28-31页 |
1.6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31页 |
1.7 小滤纸片法检测各个突变株的生长 | 第31-32页 |
1.8 氧化压力下各个突变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32页 |
1.9 杀菌实验 | 第32页 |
1.10 ahpC、bcp回补菌株的构建 | 第32-3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3页 |
2.1 过氧化物酶缺失株的构建 | 第34-36页 |
2.2 过氧化物酶缺失株生长曲线 | 第36页 |
2.3 小滤纸片法检测高浓度氧化压力下缺失株的生长 | 第36-37页 |
2.4 氧化压力下缺失株的生长曲线 | 第37-40页 |
2.5 杀菌实验 | 第40-42页 |
2.6 回复突变菌株的构建 | 第42-43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烷基氢过氧化物酶功能的研究 | 第46-5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6-50页 |
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46页 |
1.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| 第46-47页 |
1.3 试验的酶和试剂 | 第47页 |
1.4 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7页 |
1.5 ahpC和oxyR调控关系的研究 | 第47-48页 |
1.6 过氧化氢酶(CAT)活性的测定 | 第48-50页 |
1.7 ahpC和ohr功能的研究 | 第5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3页 |
2.1 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50-51页 |
2.2 ahpC和oxyR调控关系的研究 | 第51页 |
2.3 过氧化物酶(CAT)活性的测定 | 第51-52页 |
2.4 ohr在WT和△ahpC中表达量的检测 | 第52-53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53-56页 |
第四章 烷基氢过氧化物酶缺失株生理功能研究 | 第56-6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60页 |
1.1 实验菌株 | 第56页 |
1.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| 第56-57页 |
1.3 基本实验方法 | 第57页 |
1.4 根毛吸附实验 | 第57-58页 |
1.5 结瘤实验 | 第58页 |
1.6 透射电镜(TEM) | 第58页 |
1.7 ahpC、bcp缺失株对nodA表达量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1.8 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4页 |
2.1 根毛吸附结果 | 第60页 |
2.2 结瘤实验 | 第60-61页 |
2.3 透射电镜结果 | 第61-62页 |
2.4 ahpC、bcp缺失株对nodA表达量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2.5 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| 第63-64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64-66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6-68页 |
本文创新点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8页 |
附录 论文中所用的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