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台湾原住民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及其启示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11-13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台湾农村社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大陆农村社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外农村社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研究现状述评第18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20-22页
2 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概念及理论依据第22-30页
    2.1 主要概念界定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社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农村社区第23页
    2.2 影响农村社区发展的因素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区居民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政府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非营利组织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企业第25-26页
    2.3 农村社区发展的相关理论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自主治理理论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社区自组织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萨拉蒙“政府与NPO的伙伴关系”理论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农村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第28-30页
3 台湾茶山村社区发展概述及模式构建第30-44页
    3.1 茶山村社区背景介绍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地理位置和人口结构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经济和文化产业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生态资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社区组织结构第32-33页
    3.2 茶山村社区发展历程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大力发展建设阶段(1995—2003)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持续稳定发展阶段(2003—2009)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灾后重建阶段(2009—2012)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茶山社区农村再生发展阶段(2012—至今)第35-36页
    3.3 茶山村社区发展成果的达成第36-37页
    3.4 茶山村社区发展的NPO一对一陪伴模式第37-38页
    3.5 社区发展的NPO一对一陪伴模式分析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的觉醒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特定NPO的陪伴成长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社区居民的共同行动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政府的经济辅助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企业与社会组织的无偿援助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经营策略运用得当第43-44页
4 大陆地区NPO参与少数民族农村发展研究第44-53页
    4.1 NPO参与少数民族发展的基本情况第44-45页
    4.2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救助项目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的形成背景及介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的教育救助项目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的其他救助项目第48-50页
    4.3 救助会对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救助模式构建及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救助会等NPO的形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救助会等NPO的资金来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救助会等NPO的救助项目和对象第51-53页
5 台湾地区与大陆农村社区发展比较及其启示第53-61页
    5.1 台湾地区与大陆农村社区发展的背景差异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经济发展的差异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文化价值的差异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发展目标与条件的差异第54页
    5.2 台湾地区与大陆农村社区发展的比较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经济转型过程的经济发展差异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度差异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NPO陪伴阶段的结伴数量差异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全员参与阶段的居民参与差异第56-57页
    5.3 台湾地区原住民农村社区发展的启示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农村社区与NPO的精准结伴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激发社区领导者和居民的发展内源力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以地方为特色开展社区经济转型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实践参与第60-61页
结论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5页
附录A 访谈提纲第65-6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7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人际距离”的中日比较研究--以工作和娱乐场合为中心
下一篇:南宁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