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立油田Ⅵ区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预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前言 | 第9-13页 |
0.1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0.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工区地质概况 | 第13-20页 |
1.1 工区位置 | 第13-14页 |
1.2 地层及油层概况 | 第14-19页 |
1.3 工区勘探开发概况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沉积特征研究 | 第20-28页 |
2.1 区域沉积背景 | 第20页 |
2.2 岩心相标志 | 第20-22页 |
2.3 测井相标志 | 第22页 |
2.4 沉积微相类型 | 第22-24页 |
2.5 平面相分析 | 第24页 |
2.6 剖面相分析 | 第24-28页 |
第三章 精细地震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 | 第28-36页 |
3.1 精细地震解释 | 第28-31页 |
3.1.1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| 第28-29页 |
3.1.2 构造层位标定结果及波组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1.3 断层精细解释 | 第30-31页 |
3.2 构造特征分析 | 第31页 |
3.3 新老构造对比 | 第31-36页 |
第四章 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建立 | 第36-47页 |
4.1 储层建模原理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4.1.1 确定性建模 | 第36-37页 |
4.1.2 随机建模 | 第37页 |
4.1.3 储层建模的原则 | 第37页 |
4.2 构造模型建立 | 第37-39页 |
4.2.1 断层模型 | 第37-38页 |
4.2.2 层面模型 | 第38-39页 |
4.3 沉积相模型建立 | 第39页 |
4.4 相控属性模型建立 | 第39-47页 |
4.4.1 孔隙度模型 | 第41-42页 |
4.4.2 渗透率模型建立 | 第42页 |
4.4.3 饱和度模型建立 | 第42-47页 |
第五章 储量复算 | 第47-62页 |
5.1 小层及单砂体有效厚度分布 | 第47-58页 |
5.2 方法原理 | 第58页 |
5.3 储量结果 | 第58-62页 |
第六章 剩余油类型及预测 | 第62-74页 |
6.1 剩余油类型 | 第62-65页 |
6.1.1 储层沉积微相差异型剩余油 | 第62-64页 |
6.1.2 井网控制不住的河道砂体型剩余油 | 第64页 |
6.1.3 注采系统不完善型剩余油 | 第64-65页 |
6.1.4 废弃河道遮挡型剩余油 | 第65页 |
6.2 剩余油有利区预测 | 第65-74页 |
6.2.1 第三砂组有利区挖潜 | 第66-69页 |
6.2.2 第四砂组有利区挖潜 | 第69-70页 |
6.2.3 第五砂组有利区挖潜 | 第70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