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--环境保护法论文

新《环保法》视角下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引言第12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历史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比较分析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实证分析法第15页
    1.4 主要工作和创新第15-16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16-17页
第2章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概述第17-23页
    2.1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内涵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概念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性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特征第18-20页
    2.2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与相关制度的比较优势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比较优势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与企业互助基金制度的比较优势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与政府救助基金制度的比较优势第22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22-23页
第3章 新《环保法》视角下构建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23-31页
    3.1 新《环保法》开启了社会化救济的新进程第23-24页
    3.2 构建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必要性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复杂的损害结果客观上要求必须构建补偿基金制度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均衡受害人和加害人利益要求必须构建补偿基金制度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现行救济手段的不足要求必须构建补偿基金制度第25-26页
    3.3 构建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可行性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立法时机的成熟为构建补偿基金制度提供了可能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理论基础的完善为构建补偿基金制度提供了可能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实践基础的完善为构建补偿基金制度提供了可能第28-30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30-31页
第4章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国外经验借鉴第31-37页
    4.1 美国的超级基金制度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适用对象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支付范围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适用条件及运作方式第32页
    4.2 日本公害健康补偿制度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补偿实施要件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资金的来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补偿的种类第34页
    4.3 美国、日本环境补偿基金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34-36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36-37页
第5章 我国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构建第37-46页
    5.1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立法主体和原则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立法主体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的立法原则第38-39页
    5.2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机关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拓宽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途径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科学设置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管理机关第42-43页
    5.3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申请条件和适用范围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申请条件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适用范围第43-44页
    5.4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监督和救济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环境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监督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的救济第45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45-46页
结论与展望第46-48页
    1、结论第46页
    2、展望第46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53-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农户行为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--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
下一篇:地铁高架桥段雷击特性及防护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