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茨泵的模拟计算及在火电厂节能改造中的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主要符号表 | 第14-15页 |
| 1 绪论 | 第15-32页 |
| 1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5-19页 |
| 1.1.1 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1.1.2 意义 | 第16-19页 |
| 1.2 罗茨泵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| 1.2.1 罗茨泵的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9页 |
| 1.2.2 罗茨泵的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9-21页 |
| 1.3 罗茨真空泵的工作原理 | 第21-25页 |
| 1.3.1 罗茨泵的结构 | 第21-23页 |
| 1.3.2 工作原理 | 第23-25页 |
| 1.3.3 罗茨泵的工作特点 | 第25页 |
| 1.4 罗茨—水环泵抽真空系统 | 第25-28页 |
| 1.4.1 罗茨—水环泵的工作原理 | 第25-27页 |
| 1.4.2 罗茨水环泵在抽真空系统中的改造与应用 | 第27-28页 |
| 1.5 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1.6 本章小结 | 第2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9-32页 |
| 2 建立罗茨泵内部流场的物理模型 | 第32-41页 |
| 2.1 罗茨泵内部流场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6页 |
| 2.1.1 转子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5页 |
| 2.1.2 罗茨泵泵壳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6页 |
| 2.2 模型的干涉检验 | 第36-37页 |
| 2.3 网格的划分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| 第37-39页 |
| 2.4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 | 第39-40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
| 3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1-50页 |
| 3.1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概述 | 第41页 |
| 3.2.控制方程 | 第41-42页 |
| 3.3 湍流模型的选择 | 第42-44页 |
| 3.4 壁面函数法 | 第44页 |
| 3.5 计算模型的离散 | 第44-45页 |
| 3.5.1 计算区域的离散 | 第44-45页 |
| 3.5.2 控制方程的离散 | 第45页 |
| 3.6 求解器的选择与求解 | 第45-47页 |
| 3.6.1 分离解法 | 第46页 |
| 3.6.2 耦合解法 | 第46页 |
| 3.6.3 PISO算法 | 第46-47页 |
| 3.7 动网格技术的实现 | 第47-48页 |
| 3.8 本章小结 | 第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| 4 罗茨泵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1页 |
| 4.1 罗茨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拟结果 | 第50-56页 |
| 4.1.1 罗茨泵内部压力分布 | 第50-51页 |
| 4.1.2 罗茨泵内部速度矢量分布 | 第51-54页 |
| 4.1.3 罗茨泵内部流线图 | 第54-56页 |
| 4.2 进出口压差对罗茨泵流量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| 4.3 模拟值与试验值的对比 | 第58-60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1页 |
| 5 罗茨泵结构与运行参数优化 | 第61-70页 |
| 5.1 转子转速对罗茨泵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| 5.1.1 转速对罗茨泵抽气性能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| 5.1.2 转速对罗茨泵内部速度场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| 5.2 逆流冷却口位置对罗茨泵的影响 | 第63-68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| 6 罗茨泵结构优化之后的工作性能和经济性分析 | 第70-77页 |
| 6.1 罗茨真空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0页 |
| 6.2 结构优化的可行性验证 | 第70-71页 |
| 6.3 优化后罗茨水环泵性能分析 | 第71-73页 |
| 6.4 经济性分析 | 第73-75页 |
| 6.4.1 凝汽器压力变化对节煤量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| 6.4.2 系统降耗对节煤量的影响 | 第75页 |
| 6.4.3 理论分析优化后对电厂经济性的影响 | 第75页 |
| 6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| 7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| 7.2 展望 | 第78-7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81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