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钌系氧化物涂层电极的制备、表征及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电极研究进展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电极分类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电极的选择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电极制备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制备条件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第15页
    1.3 电催化氧化废水处理技术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电催化氧化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电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电催化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2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第21-29页
    2.1 实验仪器、试剂及材料第21-22页
    2.2 钌系氧化物电极的制备第22页
    2.3 电极性能表征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XRD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SEM分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循环伏安曲线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强化电极寿命测试第23-24页
    2.4 目标污染物及其工作曲线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目标污染物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A-C工作曲线第24-25页
    2.5 电催化氧化效率评价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电化学反应器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脱色率的计算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脱色量的计算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能量消耗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UV-Vis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化学需氧量(COD)的测定第27-29页
3 SnO_2-Sb_2O_3-RuO_2/Ti电极制备、表征及废水处理第29-4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9页
    3.2 钛基体表面的刻蚀效果第29-30页
    3.3 电极制备条件的优化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煅烧温度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涂覆层数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元素比例第33-34页
    3.4 电极性能表征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XRD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SEM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循环伏安曲线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强化电极寿命第37-38页
    3.5 苋菜红染料废水处理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电流密度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苋菜红初始浓度的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支持电解质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UV-Vis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4 SnO_2-RuO_2-Bi_2O_3-La_2O_3/Ti电极制备、表征及废水处理第47-61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7页
    4.2 电极制备条件优化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煅烧温度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涂覆层数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Bi、La元素含量及比例第49-50页
    4.3 XRD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4.4 SEM分析第51页
    4.5 循环伏安曲线第51-53页
    4.6 强化电极寿命第53-54页
    4.7 SnO_2-RuO_2-Bi_2O_3-La_2O_3/Ti电极处理染料废水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电流密度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初始pH值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支持电解质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UV-Vis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7.5 COD去除率第58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58-61页
5 动力学方程第61-6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1页
    5.2 直接电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第61-63页
    5.3 间接电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第63-6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5-67页
6 结论与展望第67-69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67-68页
    6.2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68-69页
致谢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5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添加秸秆对污染土壤重金属Cu的转化迁移影响
下一篇:太湖滨湖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--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