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一、前言 | 第9-17页 |
(一)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 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资料统计分析 | 第10-12页 |
2. 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概述 | 第12-14页 |
3. 改革引发的学术讨论概述 | 第14-15页 |
(三)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2. 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二、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背景、举措和亮点 | 第17-32页 |
(一) 和县模式 | 第17-23页 |
1. 改革背景 | 第17-19页 |
2. 主要举措 | 第19-21页 |
3. 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(二) 徽式探索 | 第23-28页 |
1. 改革背景 | 第23-24页 |
2. 主要举措 | 第24-25页 |
3. 创新之处 | 第25-28页 |
(三) 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借鉴意义 | 第28-32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28-29页 |
2. 实践意义 | 第29页 |
3. 学术意义 | 第29-30页 |
4. 法律意义 | 第30-31页 |
5. 现实意义 | 第31-32页 |
三、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示范效应和引发的大讨论 | 第32-43页 |
(一) 示范效应 | 第32-37页 |
(二) 学术研讨 | 第37-39页 |
1. 肯定和赞誉 | 第37-38页 |
2. 质疑和问难 | 第38-39页 |
(三) 学术争议 | 第39-43页 |
1. 合理不合法,很难被国家法律法规认可 | 第39-40页 |
2. 变更了现行档案管理模式 | 第40页 |
3. 否定了现行档案管理体制 | 第40-41页 |
4.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 | 第41-42页 |
5. 专门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经费从何而来 | 第42-43页 |
四、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困境和出路 | 第43-49页 |
(一) 现实困难 | 第43-45页 |
1. 和县档案馆自身发展困难 | 第43-44页 |
2. 和县经验推广问题重重 | 第44-45页 |
(二) 分析原因 | 第45-46页 |
(三) 解决路径 | 第46-48页 |
1. 针对“模改”内容,适当修改、完善涉档法律规范 | 第46-47页 |
2. 尊重发展不平衡,以区别对待的原则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 | 第47页 |
3. 借助信息化,实现档案资源虚拟统 | 第47-48页 |
(四) 总结评价 | 第48-49页 |
五、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启示和展望 | 第49-58页 |
(一) 几点启示 | 第49-54页 |
1. 有为就有位,敢于作为才能大有作为 | 第49-50页 |
2. 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重大举措 | 第50页 |
3. 改革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| 第50-52页 |
4. 对我国档案法制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| 第52-53页 |
5. 对于国家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 | 第53-54页 |
(二) 展望未来 | 第54-58页 |
1. 图谋发展,服务于民 | 第54-55页 |
2. 做好顶层设计,跟上新型城镇化 | 第55-56页 |
3. 电子文件中心引领“徽式探索”走向数字档案时代 | 第56-57页 |
4. 人才队伍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核心 | 第57-58页 |
结束语 | 第58-60页 |
表索引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