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仿生碳/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与光还原性能研究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| 1.1 前言 | 第12-13页 |
| 1.2 光催化反应 | 第13-14页 |
| 1.3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 | 第14-17页 |
| 1.3.1 氧化钛材料 | 第14-15页 |
| 1.3.2 氧化铈材料 | 第15-16页 |
| 1.3.3 氧化铁材料 | 第16-17页 |
| 1.4 增强光催化剂对可见光吸收的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1.4.1 梯度耦合 | 第17-18页 |
| 1.4.2 非金属掺杂 | 第18页 |
| 1.4.3 金属掺杂 | 第18-19页 |
| 1.5 生物模板 | 第19-20页 |
| 1.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仿生碳/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| 第21-39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1页 |
| 2.2 实验过程 | 第21-24页 |
| 2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21-22页 |
| 2.2.2 实验步骤 | 第22-24页 |
| 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8页 |
| 2.3.1 前驱体的热解过程 | 第24-25页 |
| 2.3.2 X-射线衍射 | 第25-26页 |
| 2.3.3 氮气吸-脱附测试 | 第26-27页 |
| 2.3.4 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| 第27-29页 |
| 2.3.5 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| 第29-30页 |
| 2.3.6 拉曼光谱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2.3.7 紫外光谱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2.3.8 光解水制氢性能分析 | 第34-38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三章 仿生碳/氧化铈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| 第39-53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9页 |
| 3.2 实验过程 | 第39-42页 |
| 3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39-40页 |
| 3.2.2 实验步骤 | 第40-42页 |
| 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2页 |
| 3.3.1 前驱体的热解过程 | 第42-43页 |
| 3.3.2 X-射线衍射 | 第43-44页 |
| 3.3.3 氮气吸-脱附测试 | 第44-45页 |
| 3.3.4 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| 第45-47页 |
| 3.3.5 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| 第47页 |
| 3.3.6 拉曼光谱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3.3.7 紫外光谱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3.3.8 光解水制氢性能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四章 仿生碳/氧化铁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| 第53-64页 |
| 4.1 引言 | 第53页 |
| 4.2 实验过程 | 第53-55页 |
| 4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53-54页 |
| 4.2.2 实验步骤 | 第54-55页 |
| 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2页 |
| 4.3.1 前驱体的热解过程 | 第55-56页 |
| 4.3.2 X-射线衍射 | 第56-57页 |
| 4.3.3 氮气吸-脱附测试 | 第57-58页 |
| 4.3.4 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| 第58-59页 |
| 4.3.5 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| 第59-60页 |
| 4.3.6 光生电流测试及结果 | 第60页 |
| 4.3.7 紫外光谱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4.3.8 光解水制氢性能分析 | 第62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5.1 结论 | 第64页 |
| 5.2 研究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