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民法论文--合同法论文

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引言第9-12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创新点第11-12页
2 合同解除权的界定第12-18页
    2.1 合同解除权的概念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合同解除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合同解除权的含义第14-15页
    2.2 合同解除权的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合同解除权具有程序性特征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合同解除权具有即时性特征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合同解除权具有可选择性第15-16页
    2.3 合同解除权的类型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约定解除权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法定解除权第16-18页
3 我国合同解除权行使制度的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3.1 合同解除权行使程序的主要规定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通知程序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异议程序第19页
    3.2 合同解除权行使法律后果的主要规定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关于溯及力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关于损害赔偿问题第20-22页
4 国外合同解除权行使制度借鉴第22-28页
    4.1 代表性国家的合同解除权行使制度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大陆法系国家合同解除权的行使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英美法系国家合同解除权的行使第23-24页
    4.2 反思我国合同解除权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合同解除权行使方式方面的不足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合同解除权行使立法模式的缺陷第26-28页
5 我国合同解除权行使制度的完善第28-33页
    5.1 合同解除权行使原因方面的完善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设立合同目的条款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发展情事变更原则第29-30页
    5.2 合同解除权行使立法模式的选择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坚持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同等地位的立法模式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采取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制度并存的立法模式第31-33页
结论第33-34页
参考文献第34-37页
后记第37-3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38页

论文共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法律问题研究
下一篇:网络团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