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| 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| 1.1.2 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| 1.2 研究综述 | 第9-16页 |
| 1.3 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6-17页 |
| 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| 1.4 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的缘起 | 第18-23页 |
| 2.1 一战后“太平洋问题”的凸显 | 第18-21页 |
| 2.2 “泛太平洋基督教青年会会议”的召开 | 第21-23页 |
| 第3章 余日章的“国民外交”观及中国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的筹备 | 第23-37页 |
| 3.1 余日章的“国民外交”观念 | 第23-32页 |
| 3.1.1 国内“国民外交”热潮的兴起 | 第23-24页 |
| 3.1.2 余日章对“国民外交”的认识 | 第24-28页 |
| 3.1.3 人格培养与公民教育:国民参与外交的基础 | 第28-32页 |
| 3.2 余日章与中国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的筹备 | 第32-37页 |
| 3.2.1 建立筹备组织,扩大宣传 | 第33-34页 |
| 3.2.2 征集提案,征聘入会人员 | 第34-35页 |
| 3.2.3 募集资金 | 第35-37页 |
| 第4章 余日章的与会及其观念的变化 | 第37-62页 |
| 4.1 余日章对会议的定性 | 第37-39页 |
| 4.2 第一届会议的召开与“五卅惨案”的处理 | 第39-48页 |
| 4.2.1 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分会的成立 | 第39-40页 |
| 4.2.2 “五卅惨案”的处理 | 第40-42页 |
| 4.2.3 余日章和平主义观念的产生 | 第42-48页 |
| 4.3 和平主义观的实践与两次宣言风波 | 第48-53页 |
| 4.3.1 第二届会议与余日章宣言 | 第48-50页 |
| 4.3.2 第三届会议与余日章宣言风波 | 第50-53页 |
| 4.4 第四届会议的召开和余日章的转变 | 第53-62页 |
| 4.4.1 流会风波 | 第53-56页 |
| 4.4.2 中国分会的改组 | 第56-57页 |
| 4.4.3 余日章的转变 | 第57-62页 |
| 结语 | 第62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