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临床学论文--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--内科论文

局部与远端取穴治疗IBS腹痛的临床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引言第10-12页
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2-18页
    1.1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诊断与流行病学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病因及发病机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饮食因素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3 心理社会因素第13页
    1.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第13页
    1.3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4 中西医对疼痛的认识第14页
    1.5 痛觉的调节与针刺镇痛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痛觉的调节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.1 闸门调控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.2 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针刺镇痛第15页
    1.6 肠易激综合征与DNIC第15-16页
    1.7 穴位的选择第16-18页
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18-25页
    2.1 研究对象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受试者来源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纳入标准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排除标准(有以下任何情况之一者,必须排除)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脱落标准(对已被选入本临床研究,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)第18-19页
    2.2 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随机方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实施方案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临床实验所需仪器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痛阈的测定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穴位选择:(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《针灸学》)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4 穴位操作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5 刺激强度第20页
    2.3 观察指标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数据采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评价指标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记录指标第20页
    2.4 数据分析及结果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受试者基线情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痛阈量表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腹痛评分比较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IBS-SSS评分比较第24页
    2.5 脱落情况第24页
    2.6 不良反应观察第24-25页
第三章 讨论第25-32页
    3.1 针刺治疗腹痛的选穴规律第25页
    3.2 针刺镇痛机制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针刺局部镇痛的机制——闸门控制学说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针刺全身性镇痛的机制——内源性镇痛系统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(DNIC)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1 DNIC与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关系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2 DNIC与针刺镇痛的关系第26-27页
    3.3 许多慢性疼痛综合征存在DNIC缺失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DNIC缺失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IBS患者存在DNIC缺失第27页
    3.4 针刺治疗IBS腹痛症状以局部取穴为主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GCT强调局部刺激的重要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DNIC强调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全身性镇痛效应第28-29页
    3.5 电针强度对IBS腹痛症状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3.6 综合治疗IBS的必要性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穴位的特异性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的形成与维持第30-32页
结语第32-33页
参考文献第33-39页
附录第39-46页
致谢第46-47页
统计学审核证明第47页

论文共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天灸干预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临床研究
下一篇:益气活血中药对腹膜透析生存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