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位埋线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IL-4、IgE含量的影响
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| 第8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内容与方法 | 第13-20页 |
1.实验材料 | 第13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13页 |
1.2 实验器材 | 第13页 |
1.3 实验试剂 | 第13页 |
1.4 其它 | 第13页 |
2.实验方法 | 第13-16页 |
2.1 哮喘模型制备 | 第13-14页 |
2.2 干预治疗 | 第14页 |
2.3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| 第14-16页 |
3.统计学处理 | 第16页 |
4.实验结果 | 第16-20页 |
4.1 各组大鼠一般症状 | 第16页 |
4.2 各组大鼠呼吸频率的变化 | 第16-18页 |
4.3 各组大鼠支气管病理学改变 | 第18-19页 |
4.4 各组大鼠IL-4、IgE含量的改变 | 第19-20页 |
讨论 | 第20-29页 |
1.现代医学对过敏性哮喘认识 | 第20-22页 |
1.1 哮喘的发病机制 | 第20-21页 |
1.2 哮喘的西医治疗 | 第21-22页 |
2.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哮喘的认识 | 第22-23页 |
2.1 哮喘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2 哮喘病因病机 | 第22页 |
2.3 转化规律 | 第22-23页 |
2.4 中医治疗原则 | 第23页 |
3. 过敏性哮喘动物模型的复制 | 第23-24页 |
4. 过敏性哮喘穴位埋线依据及穴位选择 | 第24-25页 |
4.1 穴位埋线依据 | 第24-25页 |
4.2 穴位选择 | 第25页 |
5. 结果分析 | 第25-28页 |
5.1 呼吸频率 | 第25-26页 |
5.2 支气管病理学改变 | 第26页 |
5.3 IL-4 与Ig-E的促炎机制分析 | 第26-28页 |
6.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| 第28-29页 |
结论 | 第29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3页 |
附录1 | 第33-42页 |
附录2 | 第42-4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