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1-12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文献与理论述评 | 第19-27页 |
2.1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| 第19-23页 |
2.1.1 有关IPO定价问题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1.2 有关IPO抑价问题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1.3 有关IPO折价问题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1.4 有关IPO监管问题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2 国外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3-27页 |
2.2.1 赢者诅咒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4页 |
2.2.3 投资者情绪理论 | 第24页 |
2.2.4 信号传递理论 | 第24-27页 |
第三章 我国IPO制度演变 | 第27-35页 |
3.1 我国的证券市场情况 | 第27-28页 |
3.2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情况 | 第28-29页 |
3.3 我国IPO制度的演变及注册制改革阶段划分 | 第29-35页 |
3.3.1 审批制阶段 | 第30-31页 |
3.3.2 核准制阶段 | 第31-33页 |
3.3.3 注册制的过渡阶段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我国注册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注册制过渡阶段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5-43页 |
4.1 核准制时期的弊端 | 第35-39页 |
4.1.1 万福生科公司简介 | 第35-36页 |
4.1.2 造假上市 | 第36-38页 |
4.1.3 核准制的缺陷 | 第38-39页 |
4.2 注册制改革的必然性 | 第39-40页 |
4.3 我国IPO注册制过渡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3.1 投资者方面 | 第41页 |
4.3.2 发行人方面 | 第41页 |
4.3.3 发行监管方面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注册制改革不同阶段IPO抑价率的实证研究 | 第43-63页 |
5.1 我国IPO抑价率情况分析 | 第43-45页 |
5.2 变量选取及说明 | 第45-48页 |
5.3 数据来源 | 第48页 |
5.4 研究变量统计性描述 | 第48-50页 |
5.5 新股抑价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50-60页 |
5.5.1 相关性检验 | 第50-52页 |
5.5.2 多元回归分析 | 第52-56页 |
5.5.3 异方差检验 | 第56-58页 |
5.5.4 异方差修正 | 第58-60页 |
5.6 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| 第60-63页 |
5.6.1 回归模型的阶段性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6.2 回归模型的比较分析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63-67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3-64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64-65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3-74页 |
1.基本情况 | 第73页 |
2.教育背景 | 第73页 |
3.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