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过滤系统中温湿度变化规律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石化企业恶臭污染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1.1 恶臭污染综述 | 第10页 |
1.1.2 石化企业恶臭污染的组成及特征 | 第10-12页 |
1.1.3 石化企业恶臭污染处理技术 | 第12-13页 |
1.2 生物法处理VOCs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3-24页 |
1.2.1 生物处理技术原理 | 第13页 |
1.2.2 生物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| 第13-14页 |
1.2.3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概况 | 第14-15页 |
1.2.4 生物过滤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| 第15-16页 |
1.2.5 主要的生物处理技术 | 第16-21页 |
1.2.6 气相生物反应器的关键影响因素 | 第21-23页 |
1.2.7 生物处理法的菌种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24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3.3 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喷淋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4页 |
2.1 生物过滤系统的设计 | 第26-28页 |
2.1.1 实验装置 | 第26-27页 |
2.1.2 实验流程 | 第27-28页 |
2.2 工艺条件选择 | 第28-31页 |
2.2.1 填料选择 | 第28-30页 |
2.2.2 微生物菌种 | 第30页 |
2.2.3 营养液配方 | 第30-31页 |
2.3 分析项目及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3.1 气相分析方法 | 第31页 |
2.3.2 床层分析方法 | 第31页 |
2.3.3 生物相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4 实验材料 | 第32-34页 |
2.4.1 生物过滤系统所需设备 | 第32页 |
2.4.2 各分析项目所用仪器 | 第32页 |
2.4.3 药品与试剂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生物过滤塔挂膜启动 | 第34-42页 |
3.1 实验内容 | 第34-35页 |
3.1.1 实验装置检漏 | 第34页 |
3.1.2 生物过滤系统挂膜 | 第34-35页 |
3.1.3 分析项目及方法 | 第35页 |
3.2 相关工艺参数 | 第35-36页 |
3.2.1 工作条件参数 | 第35-36页 |
3.2.2 甲苯浓度变化 | 第36页 |
3.3 生物滤塔启动过程分析 | 第36-41页 |
3.3.1 甲苯去除效率 | 第36-38页 |
3.3.2 微生物数量变化 | 第38-39页 |
3.3.3 填料塔压降 | 第39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生物过滤系统温湿度变化规律 | 第42-60页 |
4.1 实验内容 | 第42-43页 |
4.2 填料种类对生物过滤系统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4.2.1 填料种类对床层含水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2.2 填料种类对床层温度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2.3 填料种类对微生物系统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2.4 填料种类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2.5 填料种类对生物床层影响的分析 | 第47页 |
4.3 喷淋补水对生物过滤系统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4.3.1 喷淋补水对床层含水率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3.2 喷淋补水对床层温度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3.3 喷淋补水对微生物系统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3.4 喷淋补水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| 第50页 |
4.3.5 喷淋补水对生物床层影响的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 进气湿度对生物过滤系统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4.4.1 进气湿度对床层含水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4.2 进气湿度对床层温度的影响 | 第52页 |
4.4.3 进气湿度对微生物系统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4.4 进气湿度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| 第54页 |
4.4.5 进气湿度对生物床层影响的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5 进气流量对生物过滤系统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4.5.1 气体流速对床层含水率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5.2 气体流速对床层温度的影响 | 第56页 |
4.5.3 气体流速对微生物系统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5.4 进气流量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| 第58页 |
4.5.5 气体流速对生物床层影响的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5.1 结论 | 第60页 |
5.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