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3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5页 |
1 绪论 | 第16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 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及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2 项目管理的研究综述 | 第24-35页 |
2.1 项目管理的概述 | 第24-29页 |
2.1.1 工程项目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2.1.2 项目管理的概念 | 第25页 |
2.1.3 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9页 |
2.2 项目管理的综合评价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2.1 层次分析法 | 第29-30页 |
2.2.2 模糊综合评判法 | 第30页 |
2.2.3 数据包络分析法 | 第30页 |
2.2.4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| 第30页 |
2.2.5 灰色综合评价法 | 第30-31页 |
2.2.6 熵评价法 | 第31页 |
2.3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| 第31-34页 |
2.3.1 项目管理的模糊性 | 第31-32页 |
2.3.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| 第32-34页 |
2.3.3 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评定模糊指标 | 第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3 凤台县棚户改造项目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5-53页 |
3.1 工程总概 | 第35-38页 |
3.1.1 地点与地理位置 | 第35页 |
3.1.2 建设规模与目标 | 第35页 |
3.1.3 总平面布局与功能要求 | 第35-36页 |
3.1.4 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| 第36页 |
3.1.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| 第36-38页 |
3.2 管理现状分析 | 第38-45页 |
3.2.1 质量方面 | 第38-41页 |
3.2.2 项目进度安排 | 第41页 |
3.2.3 建设期投资情况 | 第41-43页 |
3.2.4 安全方面 | 第43-44页 |
3.2.5 项目合同方面 | 第44页 |
3.2.6 项目风险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2.7 项目组织机构 | 第45页 |
3.3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45-50页 |
3.3.1 一级指标的确定 | 第45-47页 |
3.3.2 二级指标的确定 | 第47-50页 |
3.4 凤台县棚户改造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| 第50-52页 |
3.4.1 建立评价指标集 | 第50-51页 |
3.4.2 建立权重集 | 第51页 |
3.4.3 建立评语集 | 第51页 |
3.4.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1-52页 |
(1)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1页 |
(2)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1-5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4 凤台县棚户改造项目实例验证 | 第53-61页 |
4.1 实证研究 | 第53-58页 |
4.1.1 确定各相关评价指标 | 第53-54页 |
4.1.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| 第54-57页 |
4.1.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7-58页 |
4.2 评语结论 | 第58-59页 |
4.3 规范棚户改造项目管理的对策思路 | 第59-61页 |
5 结语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5.1 研究结语 | 第61页 |
5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A | 第66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