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2.1 地质灾害区划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环境概况 | 第16-32页 |
2.1 地形地貌 | 第17-20页 |
2.2 地层、侵入岩 | 第20-23页 |
2.2.1 地层 | 第20-21页 |
2.2.2、侵入岩 | 第21-23页 |
2.3 气象与水文特征 | 第23-25页 |
2.3.1 气象 | 第23-24页 |
2.3.2 水文 | 第24-25页 |
2.4 地质构造、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| 第25-27页 |
2.5 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| 第27-28页 |
2.6 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 | 第28-29页 |
2.6.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描述 | 第28-29页 |
2.6.2 地下水补、迳、排条件 | 第29页 |
2.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| 第29-32页 |
第3章 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| 第32-62页 |
3.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 | 第32-34页 |
3.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| 第34-44页 |
3.3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| 第44-47页 |
3.4 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状态与潜在危害程度 | 第47-50页 |
3.5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| 第50-53页 |
3.6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| 第53-62页 |
第4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| 第62-71页 |
4.1 分区目的 | 第62页 |
4.2 分区原则 | 第62-63页 |
4.3 分区方法 | 第63-67页 |
4.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评价 | 第67-71页 |
第5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| 第71-75页 |
5.1 防治分区原则 | 第71页 |
5.2 防治区划分 | 第71-72页 |
5.3 防治区的评价 | 第72-75页 |
第6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| 第75-80页 |
6.1 群测群防建设 | 第75-76页 |
6.2 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| 第76-77页 |
6.3 监测网主要职责 | 第77-78页 |
6.4 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内容 | 第78页 |
6.5 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 | 第78-79页 |
6.6 监测数据的处理 | 第79-80页 |
第7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治管理措施 | 第80-83页 |
7.1 建立健全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 | 第80页 |
7.2 实行分级管理,推进减灾社会化 | 第80-81页 |
7.3 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信息化、科学化、规范化和法制化 | 第81-82页 |
7.4 地质灾害防治要同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 | 第82-83页 |
第8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3-86页 |
8.1 结论 | 第83-84页 |
8.2 建议 | 第84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