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爆战斗部对航母毁伤评估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7页 |
1.2 国内外对航母目标毁伤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| 第7-11页 |
1.2.1 航母舷侧侵彻研究及发展 | 第7-8页 |
1.2.2 航母舱体内爆炸造成的毁伤研究与发展 | 第8-10页 |
1.2.3 航母毁伤评估的研究与发展 | 第10-11页 |
1.3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2 航空母舰的目标特性分析 | 第12-31页 |
2.1 航母简介及系统组成 | 第12-15页 |
2.1.1 航母简介 | 第12页 |
2.1.2 航母系统划分 | 第12-15页 |
2.2 航母舰体结构分析 | 第15-19页 |
2.2.1 航母舰体内部结构 | 第15-16页 |
2.2.2 航母外层结构 | 第16-17页 |
2.2.3 航母目标的等效 | 第17-19页 |
2.3 航母毁伤级别划分 | 第19-20页 |
2.4 关键部件分析及毁伤树 | 第20-25页 |
2.4.1 航母的关键部件 | 第20-24页 |
2.4.2 毁伤树 | 第24-25页 |
2.5 目标坐标系及目标模型 | 第25-30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3 侵爆战斗部及侵彻模型 | 第31-39页 |
3.1 弹体坐标系及侵爆战斗部 | 第31-32页 |
3.1.1 弹体坐标系 | 第31页 |
3.1.2 侵爆战斗部结构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 侵爆战斗部对靶板的侵彻模型 | 第32-36页 |
3.2.1 侵爆战斗部侵彻均质钢板 | 第32-35页 |
3.2.2 侵爆战斗部侵彻凯夫拉板 | 第35-36页 |
3.3 侵爆战斗部穿靶的剩余速度 | 第36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战斗部爆炸对航母舱室的破坏 | 第39-52页 |
4.1 爆炸空气冲击波的传播特性 | 第39-40页 |
4.2 战斗部在航母内的爆炸载荷计算 | 第40-45页 |
4.2.1 战斗部在舱室外部爆炸的载荷计算 | 第40-43页 |
4.2.2 战斗部在舱室内部爆炸的计算模型 | 第43-45页 |
4.3 爆炸载荷的简化 | 第45-46页 |
4.4 航空母舰舱室毁伤极限 | 第46-51页 |
4.4.1 航母舱室壁面的静力极限状态 | 第46-48页 |
4.4.2 舱室壁面极限压力计算模型 | 第48-5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5 侵爆战斗部对航母目标的毁伤评估 | 第52-67页 |
5.1 弹目交会分析 | 第52-56页 |
5.1.1 坐标系及转换 | 第52-54页 |
5.1.2 战斗部入射位置的确定 | 第54页 |
5.1.3 航母内部炸点位置的确定 | 第54-56页 |
5.2 航母部件的毁伤 | 第56-60页 |
5.3 航母目标的毁伤 | 第60-63页 |
5.4 影响目标毁伤的因素及规律 | 第63-66页 |
5.4.1 交会条件对目标毁伤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5.4.2 战斗部参数对毁伤效能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6 总结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页 |
6.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67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附录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