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5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提出 | 第13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5页 |
·研究涉及的学术领域 | 第15-20页 |
·人机交互设计、可用性工程等 | 第15-17页 |
·认知心理学与设计心理学 | 第17-18页 |
·产品语义学 | 第18-19页 |
·体验营销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论文重点部分的具体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| 第2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·研究过程 | 第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用户体验的理论研究 | 第24-42页 |
·概述 | 第24-26页 |
·用户体验的概念 | 第24页 |
·用户体验设计 | 第24页 |
·"以用户为中心"的用户体验设计 | 第24-26页 |
·用户体验的意义 | 第26页 |
·用户体验的目标 | 第26-29页 |
·有用 | 第27页 |
·能用 | 第27页 |
·易用 | 第27-28页 |
·品牌(Branding) | 第28-29页 |
·用户体验设计的过程 | 第29-30页 |
·设计流程 | 第29-30页 |
·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点总结 | 第30页 |
·从界面设计到用户体验设计 | 第30-33页 |
·与界面设计到用户体验的发展 | 第30-31页 |
·用户体验与界面设计的区别 | 第31页 |
·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的区别 | 第31-32页 |
·用户体验与可用性的区别 | 第32-33页 |
·web中用户体验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·web发展的生命周期 | 第34页 |
·web中用户体验的要素 | 第34-39页 |
·战略层(strategy) | 第35-36页 |
·范围层(scope) | 第36页 |
·结构层(structure) | 第36-37页 |
·框架层(skeleton) | 第37页 |
·表现层(Surface) | 第37页 |
·各层间的关系(Connection) | 第37-39页 |
·web中用户体验的设计原则 | 第39-41页 |
·一致性 | 第39页 |
·老用户操作的保留 | 第39页 |
·有效的反馈信息 | 第39-40页 |
·页面或对话框的结束功能 | 第40页 |
·错误处理 | 第40页 |
·逆转功能 | 第40-41页 |
·操作控制感 | 第41页 |
·减少短期记忆 | 第41页 |
·其他 | 第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C2C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体验 | 第42-53页 |
·C2C电子商务的概述 | 第42页 |
·C2C电子商务的定义 | 第42页 |
·C2C电子商务的类型 | 第42页 |
·C2C电子商务的特点 | 第42-44页 |
·用户覆盖而广,交易灵活 | 第42-43页 |
·用户身份多重化 | 第43页 |
·C2C网上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 | 第43-44页 |
·网上支付,第三方支付平台 | 第44页 |
·C2C电子商务的优缺点汇总 | 第44-46页 |
·与传统购物相比的优势 | 第44-45页 |
·C2C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5-46页 |
·C2C商务运营模式与购物流程 | 第46-47页 |
·C2C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 | 第46页 |
·C2C的购物流程 | 第46-47页 |
·中国C2C电子商务的现状研究 | 第47-49页 |
·中国C2C电子商务的发展 | 第47-48页 |
·中国C2C电子商务的格局 | 第48-49页 |
·影响C2C用户体验的要素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网站体验的76个要素 | 第49-52页 |
·C2C用户体验的维度 | 第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本文用户体验度量的理论依据与初始度量体系的概念模型 | 第53-75页 |
·web中用户体验的度量模型 | 第53-57页 |
·TAM模型 | 第53-54页 |
·四因素的量化 | 第54-57页 |
·用户研究与测试的方法 | 第57-60页 |
·问卷调查法(Questionnaires) | 第57-58页 |
·访谈法(Interviews) | 第58-59页 |
·焦点小组讨论法(Focus Groups) | 第59页 |
·一对一的用户测试(Experimentation) | 第59-60页 |
·出声思维(Experimentation) | 第60页 |
·观察法(Observation) | 第60页 |
·本文的用户体验度量方法 | 第60-65页 |
·绩效度量法(Performance metrics) | 第61-62页 |
·基于发现问题的度量(Questions-based metrics) | 第62-63页 |
·自我报告式的度量(self-reported metrics) | 第63-65页 |
·本文问卷量表的理论体系 | 第65-69页 |
·测试后问卷(ASQ,After-Scenario Questionnaire) | 第65-66页 |
·用户界面满意度问卷QUIS) | 第66-68页 |
·有效性、满意度和易用性的问卷(USE) | 第68-69页 |
·WAMMI评价问卷和ACSI评价问卷 | 第69页 |
·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(Openning Questions) | 第69页 |
·本文实验数据的提取和描述 | 第69-72页 |
·测试度量的标准化 | 第69-70页 |
·描述统计和统计图形 | 第70页 |
·雷达图显现各要素水平 | 第70-72页 |
·本文用户体验测试的过程 | 第72-74页 |
·测试前准备 | 第72-73页 |
·进行测试 | 第73页 |
·测试总结 | 第73-74页 |
·提出初始的度量表概念模型一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度量表模型的迭代设计实验 | 第75-90页 |
·实验一:对于影响初次C2C购物用户用户体验要素的测试 | 第75-82页 |
·本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| 第75页 |
·本实验的测试方法 | 第75-76页 |
·本实验数据的采集 | 第76页 |
·实验被试 | 第76页 |
·本实验的工具 | 第76页 |
·本实验的步骤 | 第76-77页 |
·出声思维中发现的问题 | 第77-80页 |
·情景后问卷的结果 | 第80-82页 |
·第一次修改:C2C电子商务网站用户体验的度量表模型二 | 第82页 |
·实验二:熟练用户的深度访谈 | 第82-85页 |
·本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| 第82页 |
·本实验的被试 | 第82页 |
·深度访谈的提纲 | 第82-83页 |
·访谈的结果分析 | 第83-85页 |
·本实验的结论 | 第85页 |
·第二次修改:C2C电子商务网站用户体验的度量表模型三 | 第85-90页 |
第六章 准实验的实施 | 第90-108页 |
·实验三:探索性的小规模实验 | 第90-95页 |
·本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| 第90页 |
·本实验中的抽样被试 | 第90-91页 |
·预实验的方法 | 第91页 |
·信度检验 | 第91-92页 |
·区分度检验 | 第92-94页 |
·度量指标的修改和实验三的总结 | 第94-95页 |
·实验四:最终的大规模准实验 | 第95-101页 |
·被试用户的基本特征 | 第95-98页 |
·因素与因子分析 | 第98页 |
·主因素的提取 | 第98-99页 |
·因子旋转矩阵 | 第99-101页 |
·同质性检验 | 第101页 |
·C2C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体验度量指标模型四的提出 | 第101-104页 |
·对淘宝网的用户体验的度量评价 | 第104-107页 |
·淘宝网内容的评价 | 第104页 |
·淘宝网页面结构的评价 | 第104-105页 |
·淘宝网反馈与系统的评价 | 第105页 |
·淘宝网购买流程的评价 | 第105页 |
·淘宝网隐私与安全体系的评价 | 第105-106页 |
·淘宝网评价与监督体系的评价 | 第106页 |
·淘宝网互动与物流体系的评价 | 第106-107页 |
·淘宝网促销与优惠体系的评价 | 第107页 |
·本章总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·本文总结 | 第108-109页 |
·本文的研究成果 | 第108-109页 |
·本实验的限制 | 第109页 |
·本文展望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2页 |
附录1:探索性试验的预调查问卷 | 第112-117页 |
附录2:最终准试验的调查问卷 | 第117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-12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