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金属结构论文--各类钢结构论文--钢管结构论文

大跨度管桁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6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分类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基于刚性差异分类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基于主要受力构件分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基于大跨度空间骨架类型的分类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空间结构新分类第14-15页
    1.3 大跨度钢管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5-17页
    1.4 大跨度空间结构震害与经验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1976年唐山地震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第19-20页
    1.5 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震验算中尚需解决的问题第20-21页
    1.6 抗震分析方法综述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反应谱法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时程分析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随机振动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5 延性能力设计理论第24页
    1.7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4-26页
第2章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理论基础第26-40页
    2.1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动力矩阵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质量矩阵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阻尼矩阵第29-30页
    2.2 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本思路与步骤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线性加速度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Newmark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Hiber-Huges-Taytor(HHT)法第33-34页
    2.3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震随机性、多维性与空间性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震波的选取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幅值、频谱与持时的确定和调整原则第35-36页
    2.4 竖向地震动的分析意义第36-38页
    2.5 弹塑性分析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关系第38页
    2.6 相关规范对大跨度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规定第38-39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3章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协同工作研究现状第40-48页
    3.1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协同工作研究历程第41-43页
    3.2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协同工作数值分析可用模型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S-R模型(Swaying-Rocking Model)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并列质点系模型(Penzien模型)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有限元模型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子结构模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混合元模型第45页
    3.3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协同工作条件下阻尼比取值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纵边落地支承的网格结构阻尼比取值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的网格结构阻尼比取值第46-47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4章 大跨度管桁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第48-59页
    4.1 工程概况第48-49页
    4.2 分析模型及计算参数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计算模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钢构件塑性铰的定义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模态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4.3 弹塑性时程分析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地震波的选取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整体结构的分析结果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构件性能评估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结构屈服机制探究第5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结论第59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开窗对具有辐射冷顶板空调系统的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析
下一篇:大尺寸CFRP约束混凝土方柱的轴心抗压试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