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5页 |
1.1 选题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3-14页 |
1.2.1 国外发展现状 | 第13页 |
1.2.2 国内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文章内容安排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TSM建设的必要性 | 第15-25页 |
2.1 可信服务管理平台(TSM)介绍及国内外发展情况 | 第15-16页 |
2.1.1 TSM概念 | 第15页 |
2.1.2 TSM的功能 | 第15页 |
2.1.3 TSM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| 第15-16页 |
2.2 建立TSM的必要性 | 第16-17页 |
2.2.1 加快移动电话近场支付的发展和拓展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| 第16页 |
2.2.2 规范移动电话近场支付的发行环境并建立统一标准 | 第16-17页 |
2.3 建立TSM的前提条件 | 第17-18页 |
2.3.1 IC卡替代磁条卡成为近场支付的主流工具 | 第17-18页 |
2.3.2 具备近场支付功能的移动电话终端的批量生产 | 第18页 |
2.3.3 空中下载(OTA)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| 第18页 |
2.4 TSM体系下移动电话近场支付的参与者角色定位及商业模式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4.1 参与者角色定位 | 第18-19页 |
2.4.2 商业模式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5 TSM的三种架构和优劣比较 | 第20-25页 |
2.5.1 统一TSM架构 | 第20-21页 |
2.5.2 分层TSM架构 | 第21-22页 |
2.5.3 网状TSM架构 | 第22-23页 |
2.5.4 三种架构的比较 | 第23-24页 |
2.5.5 总结及建议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TSM平台系统实现 | 第25-64页 |
3.1 TSM系统架构 | 第25-26页 |
3.2 中心TSM平台与其他合作方的合作模式 | 第26-28页 |
3.2.1 应用共享模式 | 第27页 |
3.2.2 完全合作模式 | 第27-28页 |
3.2.3 载体开放模式 | 第28页 |
3.3 业务功能应用共享模式 | 第28-61页 |
3.3.1 安全载体和中心TSM平台系统交互流程概述 | 第28-29页 |
3.3.2 用户信息管理 | 第29-31页 |
3.3.3 安全载体管理 | 第31-41页 |
3.3.4 安全域管理 | 第41-43页 |
3.3.5 应用发现 | 第43-44页 |
3.3.6 应用开通 | 第44-48页 |
3.3.7 应用管理 | 第48-54页 |
3.3.8 安全载体和中心TSM平台系统交互流程 | 第54页 |
3.3.9 用户信息管理 | 第54-55页 |
3.3.10 安全载体信息管理 | 第55-56页 |
3.3.11 安全域管理 | 第56-57页 |
3.3.12 应用发现 | 第57-58页 |
3.3.13 应用开通 | 第58-60页 |
3.3.14 超时处理 | 第60页 |
3.3.15 异常处理 | 第60-61页 |
3.4 统实现的报文接口 | 第61-64页 |
3.4.1 基本数据类型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金融行业和电信行业TSM系统对接和实现 | 第64-77页 |
4.1 金融行业和运营商TSM合作的总体思路 | 第64页 |
4.2 中国银联和运营商TSM互联方案 | 第64-65页 |
4.3 银联和运营商TSM互联的准备工作 | 第65-66页 |
4.4 具体互联方案 | 第66-68页 |
4.5 手机用户申请开通金融应用流程 | 第68-70页 |
4.5.1 UPCards应用开通流程 | 第68-69页 |
4.5.2 PBOC应用开通流程 | 第69-70页 |
4.6 金融应用个人化方案分析 | 第70-73页 |
4.6.1 银联组织个人化脚本 | 第70-71页 |
4.6.2 银行组织个人化脚本 | 第71-73页 |
4.7 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时关键环节安全性分析 | 第73-77页 |
4.7.1 SIM卡安全性 | 第73-77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