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6-11页 |
图目录 | 第11-12页 |
表目录 | 第12-13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3-16页 |
ABSTRACT | 第16-18页 |
0 引言 | 第19-47页 |
0.1 研究背景 | 第19-26页 |
0.1.1 科学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 | 第19-20页 |
0.1.2 科学数据开放、共享和管理广受重视 | 第20-24页 |
0.1.3 我国开展科学数据共享与管理等实践并取得进展 | 第24-26页 |
0.2 研究意义 | 第26-29页 |
0.2.1 理论意义 | 第26-28页 |
0.2.2 实践意义 | 第28-29页 |
0.3 国内外研究迸展 | 第29-43页 |
0.3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29-39页 |
0.3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39-42页 |
0.3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42-43页 |
0.4 研究目标、内容与方法 | 第43-46页 |
0.4.1 研究目标 | 第43-44页 |
0.4.2 研究内容 | 第44-45页 |
0.4.3 研究方法 | 第45-46页 |
0.5 研究创新点 | 第46-47页 |
1 科学元数据记录复用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47-62页 |
1.1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相关概念 | 第47-52页 |
1.1.1 科学数据 | 第47-49页 |
1.1.2 元数据 | 第49-51页 |
1.1.3 复用 | 第51-52页 |
1.2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理论基础 | 第52-62页 |
1.2.1 信息组织理论 | 第53-54页 |
1.2.2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| 第54-57页 |
1.2.3 长尾理 | 第57-59页 |
1.2.4 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相关理论 | 第59-62页 |
2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必要性 | 第62-95页 |
2.1 元数据记录复用对科学数据相关实践的重要性 | 第62-70页 |
2.1.1 元数据记录的价值认可不断提升 | 第62-64页 |
2.1.2 对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性 | 第64-67页 |
2.1.3 对科学数据管理的重要性 | 第67-68页 |
2.1.4 对科学数据关联服务的重要性 | 第68-69页 |
2.1.5 对科学数据再利用的重要性 | 第69-70页 |
2.2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现状 | 第70-87页 |
2.2.1 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建设现状 | 第71-79页 |
2.2.2 元数据记录提觀状 | 第79-84页 |
2.2.3 元数据记录复用所支持功能的现状 | 第84-87页 |
2.3 对元数据记录复用所支撑功能的满意度和需求 | 第87-93页 |
2.3.1 调查设计 | 第87-88页 |
2.3.2 调查的基本情况 | 第88-89页 |
2.3.3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89-92页 |
2.3.4 调查结论 | 第92-93页 |
2.4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存在的问题 | 第93-95页 |
2.4.1 标准的多元化发展带来元数据记录的复杂性 | 第93-94页 |
2.4.2 科学数据仓储和项目对元数据记录的提供参差不齐 | 第94页 |
2.4.3 元数据记录复用所支撑的功能分散且不够深入 | 第94页 |
2.4.4 现有元数据记录复用所提供的功能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 | 第94-95页 |
3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W可行性 | 第95-117页 |
3.1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政策环境 | 第95-105页 |
3.1.1 元数据记录相关政策概况 | 第95-96页 |
3.1.2 数据库商和出版者的元数据记录复用政策 | 第96-104页 |
3.1.3 国际上众多机构元数据记录复用的相关政策 | 第104-105页 |
3.1.4 高校数据共享与管理政策中的元数据利用相关规定 | 第105页 |
3.2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法律环境 | 第105-112页 |
3.2.1 元数据记录的知识产权 | 第105-110页 |
3.2.2 元数据记录的使用授权 | 第110-112页 |
3.3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技术环境 | 第112-117页 |
3.3.1 元数据记录收割协议 | 第113-114页 |
3.3.2 元数据记录处理技术 | 第114页 |
3.3.3 元数据记录存储技术 | 第114-117页 |
4 科学翻元数据记录复用的流程 | 第117-126页 |
4.1 元数据记录的选择与获取 | 第117-120页 |
4.1.1 元数据记录的选择 | 第117-118页 |
4.1.2 元数据记录的获取 | 第118-120页 |
4.2 元数据记录的整合与保存 | 第120-123页 |
4.2.1 元数据记录与目标系统的整合 | 第120-122页 |
4.2.2 元数据记录的保存 | 第122-123页 |
4.3 元数据记录复用中的质量控制 | 第123-126页 |
4.3.1 元数据记录质量的多维度划分 | 第124-125页 |
4.3.2 元数据记录复用的质量控制 | 第125-126页 |
5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所支播的功能及实现 | 第126-141页 |
5.1 科学研究资源的整合 | 第126-130页 |
5.1.1 分布式科学数据的整合 | 第126-127页 |
5.1.2 科学数据与图书馆资源的整合 | 第127-130页 |
5.2 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关联 | 第130-134页 |
5.2.1 不同类型机构的尝试与实践 | 第131-132页 |
5.2.2 揭示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关联 | 第132-134页 |
5.3 支持科学数据的检索和语义关联 | 第134-138页 |
5.3.1 科学数据的跨平台检索 | 第134-135页 |
5.3.2 面向搜索引擎的科学数据检索 | 第135-136页 |
5.3.3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的语义化揭示 | 第136-138页 |
5.4 其他功能应用 | 第138-141页 |
5.4.1 科学数据出版 | 第138-139页 |
5.4.2 科学数据的引用 | 第139-140页 |
5.4.3 科学数据的长期保存 | 第140-141页 |
6 科学数据元记录复用模型构建 | 第141-155页 |
6.1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模型的理论分析 | 第141-145页 |
6.1.1 元数据记录复用模型构建的原则 | 第141-142页 |
6.1.2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主体因素 | 第142-144页 |
6.1.3 元数据记录复用模型构建的总体目标 | 第144-145页 |
6.2 元数据记录复用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| 第145-155页 |
6.2.1 总体分析与设计 | 第145-147页 |
6.2.2 基于生命周期的元数据记录复用模型横向设计 | 第147-149页 |
6.2.3 基于服务的元数据记录复用模型纵向设计 | 第149-151页 |
6.2.4 基于价值的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模型 | 第151-155页 |
7 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案例分析 | 第155-172页 |
7.1 案例的选择 | 第155-156页 |
7.1.1 项目规模 | 第155页 |
7.1.2 元数据的建设水平 | 第155-156页 |
7.1.3 元数据记录复用所支撑功能的效果 | 第156页 |
7.1.4 与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实践的相似度 | 第156页 |
7.2 DATAONE元数据记录复用的必要性 | 第156-157页 |
7.2.1 科学数据共享的项目需求 | 第156页 |
7.2.2 分布式结构的需求 | 第156-157页 |
7.2.3 科研人员对数据共享和管理需求 | 第157页 |
7.2.4 更广领域合作与共享环境 | 第157页 |
7.3 DATAONE元数据记录复用的基础 | 第157-165页 |
7.3.1 适用性的元数据标准方案提供基础工具 | 第157-159页 |
7.3.2 多成员的参与保证丰富的元数据记录 | 第159-164页 |
7.3.3 软件和工具的兼容性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| 第164页 |
7.3.4 宽松而开放的元数据记录复用环境 | 第164-165页 |
7.4 DATAONE元数据记录复用的实践 | 第165-169页 |
7.4.1 以生命周期为视角的元数据记录复用 | 第165-166页 |
7.4.2 以服务功能为视角的元数据记录复用 | 第166-168页 |
7.4.3 以价值变迁为视角的元数据记录复用 | 第168-169页 |
7.5 DATAONE元数据记录复用的特点 | 第169-170页 |
7.5.1 元数据记录复用以系统架构为基础 | 第170页 |
7.5.2 元数据记录与复用所支撑功能的多样化 | 第170页 |
7.5.3 学科领域一致性带来的兼容性 | 第170页 |
7.6 DATAONE元数据记录复用的不足 | 第170-172页 |
7.6.1 对元数据记录复用的政策不明晰 | 第171页 |
7.6.2 元数据记录复用所支撑的功能有待拓展 | 第171-172页 |
8 促进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的对策 | 第172-180页 |
8.1 营造宽松、积极的元数据记录复用环境 | 第172-174页 |
8.1.1 制定针对性、适用性的元数据相关政策 | 第172-173页 |
8.1.2 提升科研人员对元数据的认知和相关技能 | 第173页 |
8.1.3 提升科学数据管理人员的元数据服务技能 | 第173-174页 |
8.2 推动元数据标准的完善与应用 | 第174-175页 |
8.2.1 完善科学数据的元数据标准 | 第174页 |
8.2.2 推广元数据标准的应用 | 第174-175页 |
8.3 加强元数据记录的自动釆集 | 第175-176页 |
8.3.1 加强元数据记录自动收割技术的应用 | 第175-176页 |
8.3.2 充分吸收元数据记录自动收割的成功经验 | 第176页 |
8.4 重视元数据记录的保存 | 第176-177页 |
8.4.1 选择合适的元数据记录存储方式 | 第176-177页 |
8.4.2 建设元数据记录存储系统 | 第177页 |
8.5 开展兼容性的元数据记录整合 | 第177页 |
8.6 开发和利用元数据记录管理工具 | 第177-178页 |
8.6.1 调用或开发适用性强的元数据记录生成工具 | 第178页 |
8.6.2 开发和利用元数据管理系统 | 第178页 |
8.7 发挥元数据记录复用的服务功能 | 第178-179页 |
8.7.1 科学数据仓储和平台充分发挥元数据记录功能 | 第178-179页 |
8.7.2 探索深度化、移动性的科学数据服务 | 第179页 |
8.8 总结并推广“最佳实践”的经验 | 第179-180页 |
9 结语 | 第180-183页 |
9.1 研究结论 | 第180-182页 |
9.1.1 关于元数据记录 | 第180-181页 |
9.1.2 关于元数据记录的复用 | 第181页 |
9.1.3 关于元数据记录复用模型 | 第181-182页 |
9.2 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182-1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3-204页 |
附录Ⅰ:科学数据仓储元数据记录情况调査表 | 第204-229页 |
附录Ⅱ:关于科学数据元数据记录复用现状及功能需求的调查 | 第229-23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| 第232-233页 |
致谢 | 第233-2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