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1 导论 | 第15-3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| 第15-1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8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| 第19-33页 |
1.2.1 相关概念释义 | 第19-25页 |
1.2.2 研究对象界定 | 第25-33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| 第33-3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34-36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36-3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1.4.2 创新之处 | 第37-39页 |
2 研究综述与研究基础 | 第39-67页 |
2.1 研究综述 | 第39-46页 |
2.1.1 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| 第39-43页 |
2.1.2 大城市区城乡空间研究综述 | 第43-45页 |
2.1.3 综合评价 | 第45-46页 |
2.2 研究基础 | 第46-65页 |
2.2.1 理论研究基础 | 第46-62页 |
2.2.2 实践经验启示 | 第62-6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3 西北典型大城市区城乡空间的总体特征与问题 | 第67-89页 |
3.1 西北城乡空间关系要素的典型性分析 | 第67-71页 |
3.1.1 城乡经济动力 | 第67-68页 |
3.1.2 城乡社会文化 | 第68-69页 |
3.1.3 城乡民族特征 | 第69页 |
3.1.4 城乡空间格局 | 第69-70页 |
3.1.5 城乡政策配给 | 第70-71页 |
3.2 西北典型大城市区的发展阶段判断 | 第71-78页 |
3.2.1 研判方法 | 第71-77页 |
3.2.2 评判结果 | 第77-78页 |
3.3 西北典型大城市区的城乡空间特征 | 第78-83页 |
3.3.1 类型划分 | 第78-81页 |
3.3.2 共性特征 | 第81-83页 |
3.4 西北典型大城市区的城乡空间问题 | 第83-8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4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 | 第89-135页 |
4.1 空间发展现状 | 第89-113页 |
4.1.1 西安大城市区的范围界定 | 第89-90页 |
4.1.2 城乡空间的总体发展现状 | 第90-93页 |
4.1.3 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判断 | 第93-101页 |
4.1.4 城乡类型空间匹配度分析 | 第101-113页 |
4.2 西安空间特征分析 | 第113-126页 |
4.2.1 城乡关系阶段划分 | 第113-116页 |
4.2.2 城乡空间特征分析 | 第116-126页 |
4.3 空间问题审视 | 第126-132页 |
4.3.1 城乡空间发展失衡问题 | 第126-129页 |
4.3.2 城乡空间联系较为薄弱 | 第129-13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5页 |
5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因子及动力机制 | 第135-167页 |
5.1 动力因子类型 | 第135-136页 |
5.2 动力机制分析 | 第136-162页 |
5.2.1 政策环境优化 | 第136-140页 |
5.2.2 经济发展推动 | 第140-149页 |
5.2.3 设施建设支撑 | 第149-155页 |
5.2.4 社会发展协同 | 第155-162页 |
5.3 机制体系构架 | 第162-164页 |
5.3.1 发展动力评价 | 第162-164页 |
5.3.2 综合机制模型 | 第16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64-167页 |
6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优化 | 第167-221页 |
6.1 空间发展诉求与目标体系 | 第167-177页 |
6.1.1 城乡空间发展的目标诉求 | 第167-172页 |
6.1.2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目标体系 | 第172-177页 |
6.2 空间行为及空间格局响应 | 第177-188页 |
6.2.1 生态格局构建与生态空间响应 | 第178-179页 |
6.2.2 城乡产业发展与生产空间响应 | 第179-182页 |
6.2.3 基础设施建设与生存空间响应 | 第182-183页 |
6.2.4 聚落体系优化与生活空间响应 | 第183-188页 |
6.3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适宜模式 | 第188-212页 |
6.3.1 空间模式的特征与目标 | 第188-190页 |
6.3.2 模式提炼的依据与路线 | 第190-191页 |
6.3.3 模式提炼的方法及应用 | 第191-196页 |
6.3.4 空间模式的解读与阐释 | 第196-202页 |
6.3.5 片区空间模式及其图示 | 第202-212页 |
6.4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优化 | 第212-217页 |
6.4.1 功效空间构建 | 第212-213页 |
6.4.2 复合轴带建设 | 第213-214页 |
6.4.3 中小城镇发展 | 第214-215页 |
6.4.4 环境品质提升 | 第215-21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217-221页 |
7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方法 | 第221-243页 |
7.1 规划方法的影响因素 | 第221-227页 |
7.1.1 空间模式导引 | 第221-222页 |
7.1.2 规划方法问题 | 第222-223页 |
7.1.3 规划方法趋向 | 第223-227页 |
7.2 规划方法体系的架构 | 第227-241页 |
7.2.1 规划编制方法 | 第228-237页 |
7.2.2 规划实施方法 | 第237-238页 |
7.2.3 规划管理方法 | 第238-240页 |
7.2.4 方法体系架构 | 第240-241页 |
7.3 规划方法的应用对策 | 第241-242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242-243页 |
8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 | 第243-259页 |
8.1 规划技术导则制订 | 第243-245页 |
8.1.1 规划技术体系架构 | 第243页 |
8.1.2 城乡空间控制技术 | 第243-244页 |
8.1.3 规划技术导则制订 | 第244-245页 |
8.2 规划编制体系优化 | 第245-250页 |
8.2.1 法定规划编制类型的优化 | 第245-247页 |
8.2.2 非法定规划编制类型优化 | 第247-249页 |
8.2.3 城乡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| 第249-250页 |
8.3 空间规划管理创新 | 第250-253页 |
8.3.1 规划管理理念更新 | 第250-252页 |
8.3.2 规划管理机构整合 | 第252页 |
8.3.3 规划编制管理创新 | 第252-253页 |
8.3.4 管理技术平台升级 | 第253页 |
8.4 支撑保障体系构建 | 第253-257页 |
8.4.1 创新体制机制 | 第253-256页 |
8.4.2 完善配套政策 | 第256-257页 |
8.4.3 保障资金筹措 | 第257页 |
8.4.4 促进公众参与 | 第257页 |
8.5 本章小结 | 第257-259页 |
9 结论与展望 | 第259-267页 |
9.1 主要结论 | 第259-265页 |
9.2 研究展望 | 第265-2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7-281页 |
图表目录 | 第281-297页 |
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297-301页 |
附录 1: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与空间感知调研问卷(农民工) | 第301-303页 |
附录 2: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与空间感知调研问卷(城市郊区居民) | 第303-305页 |
附录 3: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与空间感知调研问卷(偏远农村居民) | 第305-307页 |
致谢 | 第307-3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