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 创新观点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道德社会相关概述 | 第14-22页 |
2.1 道德社会的基本内涵 | 第14-15页 |
2.1.1 道德社会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2.1.2 道德社会的特征 | 第15页 |
2.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| 第15-17页 |
2.2.1 价值及价值观 | 第15-16页 |
2.2.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16-17页 |
2.3 道德社会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| 第17-22页 |
2.3.1 自由——道德社会构建的前提 | 第17-18页 |
2.3.2 平等——道德社会构建的基础 | 第18-19页 |
2.3.3 公正——道德社会构建的原则 | 第19-20页 |
2.3.4 法治——道德社会构建的保障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道德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定位 | 第22-30页 |
3.1 道德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3.1.1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 | 第22-23页 |
3.1.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观 | 第23-24页 |
3.1.3 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观 | 第24-26页 |
3.2 道德社会构建的价值定位 | 第26-30页 |
3.2.1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| 第26-27页 |
3.2.2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| 第27页 |
3.2.3 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| 第27-28页 |
3.2.4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道德社会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| 第30-36页 |
4.1 当前道德社会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4.1.1 个人品德参差不齐 | 第30-31页 |
4.1.2 家庭美德受到挑战 | 第31页 |
4.1.3 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| 第31-32页 |
4.1.4 社会公德约束性差 | 第32页 |
4.2 制约道德社会构建的因素 | 第32-36页 |
4.2.1 经济体制转型 | 第32-33页 |
4.2.2 社会环境变化 | 第33-34页 |
4.2.3 多元价值观冲击 | 第34页 |
4.2.4 评价机制的局限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道德社会构建的实现路径 | 第36-47页 |
5.1 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| 第36-40页 |
5.1.1 崇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| 第36-37页 |
5.1.2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| 第37-38页 |
5.1.3 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| 第38-39页 |
5.1.4 培养职业奉献意识 | 第39-40页 |
5.2 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| 第40-43页 |
5.2.1 建立财政保障机制 | 第40-41页 |
5.2.2 完善监督机制 | 第41-42页 |
5.2.3 创新激励机制 | 第42页 |
5.2.4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| 第42-43页 |
5.3 拓宽多样的构建渠道 | 第43-47页 |
5.3.1 坚持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| 第43-44页 |
5.3.2 实现构建主体的多元化 | 第44-45页 |
5.3.3 推动组织机构的层次化 | 第45-46页 |
5.3.4 促进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| 第46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-52页 |
后记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