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一、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| 二、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| 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四、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| 第一章 何干之的社会史思想研究 | 第16-34页 |
| 第一节 “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”的历史进程 | 第16-22页 |
| (一)国际理论背景 | 第17-19页 |
| (二)国内论战进程 | 第19-22页 |
| 第二节 何干之关于“中国社会性质问题”的观点和立场 | 第22-33页 |
| (一)厘清国际形势,反思中国革命道路 | 第22-24页 |
| (二)批判诸派主张,宣传“半殖民地半封建”观点 | 第24-33页 |
| 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二章 何干之的启蒙思想史研究 | 第34-49页 |
| 第一节 历次思想启蒙的重新阐述 | 第34-43页 |
| (一)近代启蒙运动的重新构建 | 第35-39页 |
| (二)启蒙运动的两次否定 | 第39-43页 |
| 第二节 启蒙与救亡: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两种话语 | 第43-47页 |
| (一)从“被迫求变”到“文化自觉”的启蒙 | 第43-45页 |
| (二)“启蒙即救亡”还是“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”? | 第45-47页 |
| 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第三章 何干之的中国革命史理论研究 | 第49-62页 |
| 第一节 《中国现代革命史》的编撰 | 第49-56页 |
| (一)构建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基本框架 | 第49-52页 |
| (二)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书写中国现代革命史 | 第52-54页 |
| (三)确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的主体地位 | 第54-56页 |
| 第二节 何干之与中共党史研究 | 第56-61页 |
| (一)推动中共党史向现代史研究转变 | 第56-59页 |
| (二)对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些缺憾与反思 | 第59-61页 |
| 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四章 何干之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| 第62-71页 |
|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 | 第62-65页 |
| (一)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工具是马克思主义 | 第62-64页 |
| (二)重构以革命为核心的史学话语 | 第64-65页 |
|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推力 | 第65-71页 |
| (一)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 | 第66-67页 |
| (二)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奠基人 | 第67-71页 |
| 结语 | 第71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附录 何干之著述目录 | 第77-80页 |
| 后记·从学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