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方正断陷新生代以来热特征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绪论第11-15页
    0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
    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0.2.1 埋藏史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0.2.2 古温标恢复盆地热史的研究现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0.2.3 存在问题第12-13页
    0.3 研究内容第13页
    0.4 完成工作量第13页
    0.5 主要成果及认识第13-15页
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5-22页
    1.1 区域地质背景第15页
    1.2 区域构造演化第15-17页
    1.3 郯庐断裂带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郯庐断裂带简述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期次第18页
    1.4 方正地区岩浆活动期次第18-19页
    1.5 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式的对断陷的影响第19-22页
第2章 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第22-40页
    2.1 地质分层对比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白垩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新安村+乌云组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达连河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宝泉岭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富锦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船底山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第四系第23页
    2.2 地震地层划分依据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T3反射层、T5反射层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T2反射层、Tg反射层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T21反射层第26页
    2.3 地层分布特征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白垩系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乌云组+新安村+达连河组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宝泉岭组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新近系地层第27-29页
    2.4 沉积相研究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沉积相类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沉积相展布分析第30-34页
    2.5 热传导介质展布情况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岩性统计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热传导介质展布第36-40页
第3章 研究区埋藏史分析第40-57页
    3.1 埋藏史恢复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正演法用于埋藏史的恢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反演回剥法恢复埋藏史计算方法第41页
    3.2 方正断陷剥蚀量第41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利用地层对比法求取剥蚀量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利用声波时差计算剥蚀厚度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镜质体反射率求地层剥蚀量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各界面的剥蚀情况第47-49页
    3.3 埋藏史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3.4 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分析第51-57页
第4章 研究区的温标特征第57-72页
    4.1 方正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现今地温分布特点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现今地温梯度特点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大地热流基本特点第60页
    4.2 方正地区古温标特征第6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镜质体反射率特征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岩石热解分析方法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粘土矿物分析第69-72页
第5章 镜质体反射率热史模拟第72-83页
    5.1 热史恢复原理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TTI拟合计算法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EASY%Ro模型第73-74页
    5.2 热史反演的制约条件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研究区地表温度和地温梯度制约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研究区古地表温度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研究区Ro值与深度的关系第75-77页
    5.3 研究区热演化史恢复第77-83页
第6章 研究区热扰动分析第83-92页
    6.1 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第83-85页
    6.2 方正断陷构造演化过程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伊汉通断裂的确定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伊汉通断裂两侧盆地对比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方正断陷构造样式第86-87页
    6.3 热流特征分析热史特征分析第87-92页
结论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96页
致谢第96-97页
附图第97-114页
附表第114-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蚀变火山熔岩储层饱和度模型及测井解释方法研究
下一篇:钻探用金刚石复合片抗冲击性能测试装置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