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自然科学总论论文--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

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文明技术范式及其构建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思路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6-18页
第2章 范式及技术范式第18-24页
    2.1 范式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范式是公认的科学成就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范式是从事着常规科学的解谜活动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范式具有优先性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20-21页
    2.3 技术范式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技术范式是一种技术观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技术范式是一种技术手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技术范式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第22-24页
第3章 技术范式的历史变迁第24-30页
    3.1 技术范式的历史变迁第24页
    3.2 农业文明技术范式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农业文明技术观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农业文明技术手段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农业文明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农业文明技术范式的变迁第26页
    3.3 工业文明技术范式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工业文明技术观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工业文明技术手段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工业文明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工业文明技术范式的历史变迁第27-28页
    3.4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生态文明技术观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生态文明技术手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生态文明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优势第29-30页
第4章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第30-40页
    4.1 生态文明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生态文明的起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态文明的内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第31-32页
    4.2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产生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产生的条件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产生的历程第33页
    4.3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内涵和特征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内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特征第34-35页
    4.4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哲学基础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对工业文明技术范式哲学思想的批判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哲学基础第36-37页
    4.5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与工业文明技术范式的关系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与工业文明技术范式之间共性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与工业文明技术范式之间的差异第37-40页
第5章 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构建第40-45页
    5.1 构建生态文明技术观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肯定生态存在的世界观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倡导生态消费的消费观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重建人与生态双重价值的价值观第41页
    5.2 构建生态文明技术手段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研发机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企业积极采用新型技术第42页
    5.3 发挥生态文明时期社会组织形式的优势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政府制度的制度是技术共同体建立和运行的基础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行业协会、学会等社会组织决定技术共同体的有效性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提高技术共同体的研发效率第43-45页
结论第45-47页
致谢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网络技术使用的负向价值研究
下一篇:FTD公司信用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