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喜阴药物论文

西洋参栽培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、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1章 前言第11-19页
    1.1 药用植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药用植物和土壤环境因子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药用植物与土壤环境因子间关系的研究概况第11-13页
    1.2 西洋参简介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西洋参的生物学特征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西洋参的栽培学特征和生活习性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西洋参的药学特征和作用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西洋参在我国的栽培种植与分布第14-15页
    1.3 西洋参研究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1.4 问题的提出第16-17页
    1.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页
    1.6 研究思路第17-19页
第2章 研究样地和土壤样品第19-23页
    2.1 研究样地第19页
    2.2 土壤样品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采集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处理第21-23页
第3章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第23-3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3页
    3.2 研究方法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验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26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不同栽培年限西洋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栽培年限西洋参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栽培年限西洋参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不同栽培年限西洋参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第33-36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36-38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38-39页
第4章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及其变化第39-4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9页
    4.2 研究方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实验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43-44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44-45页
第5章 土壤养分组成及其变化第45-6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5页
    5.2 研究方法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实验方法第46-47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4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栽培年限西洋参土壤养分组成的变化第47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栽培年限西洋参土壤养分组成的相似性关系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栽培年限的西洋参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第57-59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59-60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60-61页
第6章 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变化第61-73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61页
    6.2 研究方法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实验方法第61-62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分析第62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不同栽培年限的西洋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不同栽培年限西洋参土壤酶活性的结构关系第68-70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70-71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71-73页
第7章 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第73-85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73页
    7.2 研究方法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测定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土壤MBC含量测定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土壤酶活性测定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数据分析第74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分析第74-8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土壤细菌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土壤真菌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78-82页
    7.4 讨论第82-83页
    7.5 小结第83-85页
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85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9页
致谢第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TVDI模型的关中地区冬小麦关键物候期旱情监测研究
下一篇: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和大豆生长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