炼厂气脱硫用旋流反应器内两相流动数值模拟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13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12页 |
1.2.2 具体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炼厂气脱硫用旋流反应器研究现状 | 第13-26页 |
2.1 炼厂气脱硫工艺现状 | 第13-16页 |
2.1.1 概述 | 第13页 |
2.1.2 炼厂气脱硫方法 | 第13-15页 |
2.1.3 炼厂气脱硫装置及流程 | 第15-16页 |
2.2 旋流反应器数值模拟现状 | 第16-21页 |
2.2.1 概述 | 第16-17页 |
2.2.2 旋流反应器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| 第17-21页 |
2.2.3 脱硫用旋流反应器研究进展 | 第21页 |
2.3 炼厂气脱硫气液两相吸收机理 | 第21-25页 |
2.3.1 气液吸收和分离过程 | 第21页 |
2.3.2 化学吸收法脱硫传质基础 | 第21-23页 |
2.3.3 旋流反应器中气液传质速率模型 | 第23-25页 |
2.4 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旋流反应器内数值模拟基本设置 | 第26-32页 |
3.1 几何结构及网格划分 | 第26-28页 |
3.1.1 旋流反应器结构 | 第26-27页 |
3.1.2 网格划分 | 第27-28页 |
3.1.3 网格质量 | 第28页 |
3.2 计算模型设置 | 第28-29页 |
3.3 模拟条件设置 | 第29-32页 |
3.3.1 边界条件、操作条件设置 | 第29-30页 |
3.3.2 气液两相设置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旋流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分析 | 第32-41页 |
4.1 旋流反应器混合腔内气液两相流动分布 | 第33-36页 |
4.1.1 气相速度分布规律 | 第33-34页 |
4.1.2 压力和浓度分布规律 | 第34-36页 |
4.2 旋流反应器分离腔内气液两相流动分布 | 第36-37页 |
4.3 旋流反应器整体流场特性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旋流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影响机制研究 | 第41-70页 |
5.1 排气管插入深度对旋流反应器内部流场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5.1.1 气相速度场对比 | 第42-43页 |
5.1.2 液相浓度场对比 | 第43-45页 |
5.2 导流叶片位置对旋流反应器内部流场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5.2.1 气相速度场对比 | 第45-47页 |
5.2.2 液相浓度场对比 | 第47-48页 |
5.3 分离腔筒体长度对旋流反应器内部流场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5.3.1 气相速度场对比 | 第49-50页 |
5.3.2 液相浓度场对比 | 第50-51页 |
5.4 气相入口速度对旋流反应器内部流场的影响 | 第51-59页 |
5.4.1 气相速度场对比 | 第51-53页 |
5.4.2 液相浓度场对比 | 第53-59页 |
5.5 液相入口速度对旋流反应器内部流场的影响 | 第59-63页 |
5.5.1 气相速度场对比 | 第59-61页 |
5.5.2 液相浓度场对比 | 第61-63页 |
5.6 液滴粒径对旋流反应器内部流场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5.7 实验对比 | 第66-69页 |
5.7.1 不同气相入口速度旋流反应器实验对比 | 第66-68页 |
5.7.2 不同液相入口速度旋流反应器实验对比 | 第68-69页 |
5.8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六章 旋流反应器内液滴迁移规律 | 第70-80页 |
6.1 混合腔内液滴分布特性 | 第70-76页 |
6.2 不同粒径液滴的运动轨迹 | 第76-79页 |
6.3 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7.1 全文结论 | 第80-81页 |
7.2 展望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