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9页 |
1.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5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1.2.1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2.2 课题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1.3 VOCs生物净化工艺 | 第18-21页 |
1.3.1 甲苯的性质与危害 | 第18-19页 |
1.3.2 生物净化VOCs技术 | 第19-21页 |
1.4 生物膜相特性 | 第21-22页 |
1.4.1 生物膜结构 | 第21页 |
1.4.2 VOCs生物降解机理 | 第21-22页 |
1.5 生物膜过量生长的控制技术与方法 | 第22-26页 |
1.5.1 物理法 | 第22-23页 |
1.5.2 化学法 | 第23-24页 |
1.5.3 生物法 | 第24页 |
1.5.4 新型生物反应器 | 第24-25页 |
1.5.5 新型净化工艺 | 第25-26页 |
1.6 臭氧氧化技术 | 第26-29页 |
1.6.1 臭氧简介 | 第26-27页 |
1.6.2 臭氧氧化技术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| 第29-3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9-33页 |
2.1.1 活性污泥来源 | 第29页 |
2.1.2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29-31页 |
2.1.3 实验装置 | 第31-33页 |
2.3 分析方法 | 第33-38页 |
2.3.1 工艺参数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3.2 活性污泥定向驯化方法 | 第34页 |
2.3.3 EPS提取方法优化 | 第34-35页 |
2.3.4 生物膜相特性分析方法 | 第35-38页 |
第三章 微量臭氧强化生物滴滤的宏观运行性能 | 第38-56页 |
3.1 复合菌种(接种污泥)的降解性能 | 第38-40页 |
3.2 有/无臭氧单元生物滤塔宏观运行性能比较 | 第40-50页 |
3.2.1 停留时间的影响 | 第40-44页 |
3.2.2 进气负荷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3 进气浓度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4 不同填料层去除性能比较 | 第46-47页 |
3.2.5 CO_2生成量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2.6 动力学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3 填料床物理特性参数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3.1 压降 | 第50-52页 |
3.3.2 孔隙率 | 第52-53页 |
3.4 不同填料层臭氧浓度曲线 | 第53-5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微量臭氧强化生物滴滤的生物膜相特性分析 | 第56-75页 |
4.1 EPS提取方法优化 | 第56-60页 |
4.1.1 四种提取方法的各自优化 | 第56-59页 |
4.1.2 EPS提取方法的选取 | 第59-60页 |
4.2 微量臭氧强化生物滴滤长期运行生物膜相特性分析 | 第60-66页 |
4.2.1 生物量变化及沿反应器径向分布规律 | 第60-61页 |
4.2.2 生物膜相代谢活性 | 第61-64页 |
4.2.3 生物膜表面疏水性 | 第64-65页 |
4.2.4 生物膜表面zeta电位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3 生物膜相EPS分析 | 第66-73页 |
4.3.1 EPS总量及成分定量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3.2 PN/PS值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 | 第69-70页 |
4.3.3 EPS的zeta电位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3.4 EPS分子量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3.5 EPS组成定性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五章 微量臭氧强化生物滴滤的作用效应 | 第75-83页 |
5.1 甲苯浓度和生物量沿径向分布模式 | 第75-77页 |
5.2 单位生物量的去除负荷 | 第77-78页 |
5.3 床层特性与生物膜相的关系 | 第78-82页 |
5.3.1 孔隙率与生物量的关系 | 第79-80页 |
5.3.2 孔隙率与压降的关系 | 第80页 |
5.3.3 生物量与压降的关系 | 第80-8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| 第83-87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83-86页 |
6.2 建议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