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基础理论论文

阿尔凹陷腾一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5页
    1.1 选题来源、目的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来源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3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低渗透储层划分方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储层渗流特征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启动压力梯度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阿尔凹陷目前研究现状第20-2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技术方案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1-22页
    1.4 完成工作量第22-23页
    1.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主要研究成果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创新点第24-25页
第二章 储层基本特征第25-42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区域地质背景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研究区地层划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研究区沉积特征第27-28页
    2.2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28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储层岩石学类型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碎屑成分及特征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填隙物特征第34-37页
    2.3 储层物性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储层物性参数特征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物性相关性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储层物性与产能关系第39-41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41-42页
第三章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42-69页
    3.1 孔喉类型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孔隙类型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孔隙组合类型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喉道类型第46-47页
    3.2 孔喉参数特征第47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孔喉结构参数特征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孔喉特征参数与物性相关性分析第52-56页
    3.3 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第5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验样品信息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微观孔喉特征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毛管曲线特征第65-67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67-69页
第四章 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第69-103页
    4.1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第6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原理及样品信息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结果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可动流体特征影响因素第74-80页
    4.2 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第80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结果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油水相渗特征影响因素分析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不同孔隙类型的相渗曲线差异第85-87页
    4.3 油水两相微观模型驱替实验研究第8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介绍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第89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驱替效果影响因素第97-101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101-103页
第五章 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特征第103-123页
    5.1 启动压力梯度特征第103-104页
    5.2 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结果第104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样品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验方法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实验结果第105-109页
    5.3 启动压力梯度影响因素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孔隙结构的影响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流体性质的影响第110-111页
    5.4 合理井距的确定方法第111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公式推导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合理井距公式推导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实例应用第115-121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121-123页
结论与认识第123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35页
致谢第135-136页
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南堡凹陷中浅层天然气源断盖时空匹配关系及其控藏作用研究
下一篇:结构不确定性断裂分析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