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本文的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1.2 本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电离层概述及对GPS信号的影响 | 第17-27页 |
2.1 电离层研究的发展史 | 第17-18页 |
2.2 电离层的形成与结构 | 第18-20页 |
2.2.1 电离层的形成 | 第18页 |
2.2.2 电离层的分层结构 | 第18-20页 |
2.3 电离层对GPS信号传播的影响 | 第20-26页 |
2.3.1 电离层折射指数 | 第20-22页 |
2.3.2 电离层对GPS信号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2.3.3 总电子含量(TEC)与垂直总电子含量(VTEC) | 第23-2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利用GPS双频观测值计算电离层TEC原理与方法 | 第27-47页 |
3.1 GPS坐标系统和电离层的参考系 | 第27-30页 |
3.1.1 GPS坐标系统 | 第27-28页 |
3.1.2 电离层参考系 | 第28-30页 |
3.2 GPS时间系统 | 第30-32页 |
3.2.1 原子时(Atomic Time-AT) | 第30页 |
3.2.2 协调世界时(Coordinate Universal Time-UTC) | 第30页 |
3.2.3 GPS时(GPST) | 第30-31页 |
3.2.4 平太阳时(Mean Solar Time) | 第31-32页 |
3.3 电离层穿刺点经纬度的计算 | 第32-36页 |
3.3.1 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计算 | 第32-33页 |
3.3.2 电离层足下点的地理经纬度计算 | 第33-34页 |
3.3.3 电离层足下点的地磁纬度的计算 | 第34页 |
3.3.4 电离层穿刺点IPP的地理纬度的计算 | 第34-36页 |
3.4 穿刺点电子含量计算 | 第36-41页 |
3.4.1 IONEX文件 | 第36-39页 |
3.4.2 时间内插和空间内插算法 | 第39-41页 |
3.5 利用观测数据测定VTEC | 第41-46页 |
3.5.1 利用双频伪距观测值计算 | 第42-43页 |
3.5.2 利用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 | 第43页 |
3.5.3 VTEC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电离层格网VTEC的插值计算 | 第47-62页 |
4.1 电离层的格网算法 | 第47-49页 |
4.1.1 距离反比加权插值法 | 第47-48页 |
4.1.2 克里金插值法 | 第48-49页 |
4.2 实例格网插值结果的对比分析 | 第49-60页 |
4.2.1 计算数据来源 | 第49页 |
4.2.2 克里金插值变异函数的拟合 | 第49-50页 |
4.2.3 利用克里金计算格网估值 | 第50-57页 |
4.2.4 VTEC地图比较 | 第57-6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5章 GNSS电离层模型与应用 | 第62-75页 |
5.1 常用电离层模型 | 第62-66页 |
5.1.1 Klobuchar模型 | 第62-63页 |
5.1.2 NeQuick模型 | 第63-65页 |
5.1.3 NTCM-BC模型 | 第65-66页 |
5.2 三种电离层模型的比较 | 第66-74页 |
5.2.1 电离层模型计算电离层地图 | 第66-70页 |
5.2.2 电离层模型计算STEC | 第70-72页 |
5.2.3 电离层模型单点定位 | 第72-7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论文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