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南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关系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7-19页 |
1.1.1 我国新城建设方兴未艾 | 第17页 |
1.1.2 中央绿地已成为当下新城建设的重要方式 | 第17-18页 |
1.1.3 中央绿地与其周边用地关系密切 | 第18-19页 |
1.2 研究问题、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2.1 研究问题 | 第19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1.2.3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概念界定及案例选取 | 第20-23页 |
1.3.1 新城 | 第20-21页 |
1.3.2 中央绿地 | 第21-22页 |
1.3.3 耦合 | 第22-23页 |
1.3.4 研究范围及案例选取 | 第23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结构 | 第23-26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2 论文结构 | 第24-26页 |
1.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7-33页 |
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27-29页 |
2.1.1 新城建设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1.2 城市绿地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29-31页 |
2.2.1 新城建设研究 | 第29页 |
2.2.2 新城绿地评价研究 | 第29-31页 |
2.2.3 绿地与城市空间研究 | 第31页 |
2.3 研究述评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新城中央绿地发展历程及问题 | 第33-39页 |
3.1 新城中央绿地的缘起 | 第33页 |
3.2 新城中央绿地的发展历程 | 第33-36页 |
3.2.1 20世纪90年代:起步阶段 | 第34页 |
3.2.2 2000~2010年:提升发展 | 第34-35页 |
3.2.3 2011年至今:蓬勃发展 | 第35-36页 |
3.2.4 小结 | 第36页 |
3.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3.1 存在问题 | 第36-37页 |
3.3.2 问题归因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评价分析 | 第39-51页 |
4.1 耦合评价的构成 | 第39-40页 |
4.2 耦合模型的建构 | 第40-51页 |
4.2.1 耦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40-41页 |
4.2.2 耦合模型的层次结构及指标选择 | 第41-42页 |
4.2.3 耦合模型指标释义与计算方法 | 第42-48页 |
4.2.4 耦合模型各层次权重确定的方法 | 第48-51页 |
第5章 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实证 | 第51-80页 |
5.1 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公园实证研究 | 第51-58页 |
5.1.1 新城背景 | 第51-52页 |
5.1.2 项目概况 | 第52页 |
5.1.3 耦合度分析 | 第52-58页 |
5.1.4 小结 | 第58页 |
5.2 常州新北中如公园实证研究 | 第58-66页 |
5.2.1 新城背景 | 第58-59页 |
5.2.2 项目概况 | 第59-60页 |
5.2.3 耦合度分析 | 第60-66页 |
5.2.4 小结 | 第66页 |
5.3 无锡太湖新城中央绿地实证研究 | 第66-76页 |
5.3.1 新城背景 | 第66-68页 |
5.3.2 项目概况 | 第68-69页 |
5.3.3 耦合度分析 | 第69-75页 |
5.3.4 小结 | 第75-76页 |
5.4 案例对比分析 | 第76-80页 |
5.4.1 空间形态对比分析 | 第76页 |
5.4.2 空间互动对比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4.3 空间使用对比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4.4 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6章 新城中央绿地规划设计策略 | 第80-86页 |
6.1 提升绿地边界的使用有效性 | 第80-81页 |
6.1.1 提高生态质量 | 第80页 |
6.1.2 丰富边界形式 | 第80-81页 |
6.2 加强绿地与周边用地之间的功能互补 | 第81页 |
6.3 增强中央绿地的可达性 | 第81-83页 |
6.3.1 路径可达性 | 第82页 |
6.3.2 视线可达性 | 第82-83页 |
6.4 提高绿地自身服务水平 | 第83-86页 |
6.4.1 营造景观特色 | 第83页 |
6.4.2 合理设置空间布局 | 第83页 |
6.4.3 完善设施配套 | 第83-85页 |
6.4.4 加强维护管理 | 第85-86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86-87页 |
7.2 研究创新 | 第87页 |
7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92-93页 |
附录一 | 第93-97页 |
附录二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