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分形理论的昆山市城市形态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选题依据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4-17页 |
1.3.1 资料来源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城市形态概述 | 第17-33页 |
2.1 城市形态的概念与发展阶段 | 第17-23页 |
2.1.1 城市形态的概念与内涵 | 第17-19页 |
2.1.2 城市形态发展阶段 | 第19-23页 |
2.2 城市形态要素分析 | 第23-28页 |
2.2.1 城市形态要素内容 | 第23-26页 |
2.2.2 形态要素内在联系 | 第26-28页 |
2.3 城市形态要素作用机理 | 第28-32页 |
2.3.1 城市边界 | 第28-30页 |
2.3.2 城市用地 | 第30-31页 |
2.3.3 城市空间轮廓 | 第31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分形理论及城市形态分形思路 | 第33-45页 |
3.1 分形理论的内涵 | 第33-35页 |
3.1.1 分形理论的概念与起源 | 第33-34页 |
3.1.2 分形理论的基础 | 第34页 |
3.1.3 分形理论的研究对象 | 第34-35页 |
3.2 分维变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| 第35-37页 |
3.2.1 分维的概念与意义 | 第35-36页 |
3.2.2 分维变化与形态演化 | 第36-37页 |
3.3 分形理论对城市形态研究的可行性 | 第37-39页 |
3.3.1 城市形态自相似性 | 第37-38页 |
3.3.2 分形理论对城市形态研究的优势 | 第38-39页 |
3.4 分形理论对城市形态研究的思路解析 | 第39-43页 |
3.4.1 分形模型的应用机制及计量方法的选取 | 第40-41页 |
3.4.2 分形计量方法工作程序 | 第41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昆山市城市形态的分形特征 | 第45-66页 |
4.1 昆山市城市发展概况 | 第45-47页 |
4.1.1 地理区位 | 第45-46页 |
4.1.2 昆山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| 第46页 |
4.1.3 昆山市城市发展概况 | 第46-47页 |
4.2 昆山市城市形态演化 | 第47-54页 |
4.2.1 起步阶段 | 第48-49页 |
4.2.2 开创阶段 | 第49-51页 |
4.2.3 拓展阶段 | 第51-52页 |
4.2.4 融合发展阶段 | 第52-54页 |
4.3 分形模型的构建与分维测算 | 第54-60页 |
4.3.1 城市形态分维分析的技术路线 | 第54页 |
4.3.2 模型构建 | 第54-56页 |
4.3.3 分维测算 | 第56-60页 |
4.4 昆山市城市形态的分形特征 | 第60-65页 |
4.4.1 建设用地 | 第60-61页 |
4.4.2 居住用地 | 第61-62页 |
4.4.3 公共用地 | 第62-63页 |
4.4.4 工业用地 | 第63-64页 |
4.4.5 道路交通用地 | 第64页 |
4.4.6 绿化用地 | 第64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5章 昆山市城市发展重点与对策 | 第66-72页 |
5.1 昆山市城市土地利用发展重点 | 第66-69页 |
5.1.1“资源倒逼”下的用地提升 | 第66-67页 |
5.1.2“交通引导”下的用地调整 | 第67-68页 |
5.1.3“宜居目标”下的用地优化 | 第68-69页 |
5.2 昆山市城市发展对策探讨 | 第69-72页 |
5.2.1 注重转型发展 | 第69-70页 |
5.2.2 实现协调发展 | 第70页 |
5.2.3 突出特色发展 | 第70页 |
5.2.4 推动可持续发展 | 第70-72页 |
结论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