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一、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内涵与缘起 | 第11-18页 |
| (一) 专利间接侵权内涵 | 第11-14页 |
| 1、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 | 第11-13页 |
| 2、 专利间接侵权的类型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缘起 | 第14-18页 |
| 1、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萌芽 | 第14-16页 |
| 2、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与反垄断法的博弈与平衡 | 第16-18页 |
| 二、 各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比较法分析 | 第18-26页 |
| (一) 比较法分析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各国家或地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比较 | 第19-26页 |
| 1、 行为类型 | 第19-20页 |
| 2、 行为方式 | 第20-21页 |
| 3、 行为对象 | 第21-23页 |
| 4、 主观要件 | 第23-24页 |
| 5、 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的关系 | 第24-26页 |
| 三、 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现状 | 第26-33页 |
| (一) 学术界的争论 | 第26-28页 |
| 1、 “从属说”与“独立说” | 第26-27页 |
| 2、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类型 | 第27页 |
| 3、 主观过错 | 第27-28页 |
| (二) 立法现状 | 第28-30页 |
| 1、 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沿革 | 第28-29页 |
| 2、 当前我国审理专利间接侵权案件的法律依据 | 第29-30页 |
| (三) 司法现状 | 第30-33页 |
| 四、 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应然性与必然性分析 | 第33-42页 |
| (一) 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应然性分析 | 第33-37页 |
| 1、 激励创新 | 第33-34页 |
| 2、 利益平衡 | 第34-35页 |
| 3、 实现效率 | 第35-37页 |
| (二) 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然性分析 | 第37-42页 |
| 1、 社会条件 | 第37-38页 |
| 2、 共同侵权理论之不足 | 第38-42页 |
| 五、 关于我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想 | 第42-49页 |
| (一) 构建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指导思想 | 第42-43页 |
| 1、 激励创新 | 第42页 |
| 2、 适时性原则 | 第42-43页 |
| (二) 专利间接侵权的行为类型选择 | 第43-44页 |
| (三) 专利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 | 第44-47页 |
| 1、 专利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间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| 2、 行为方式 | 第45页 |
| 3、 行为客体 | 第45-46页 |
| 4、 主观要件 | 第46-47页 |
| (四) 专利间接侵权的抗辩事由 | 第47-49页 |
| 1、 传统抗辩事由 | 第47页 |
| 2、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特有抗辩事由 | 第47-49页 |
| 结语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