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| 1.1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| 1.2 多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9-17页 |
| 1.2.1 多糖功能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多糖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| 第11-13页 |
| 1.2.3 多糖结构分析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1.2.4 多糖酯化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1.3 课题的立体目的和意义 | 第17页 |
| 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|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9页 |
| 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19-20页 |
| 2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19-20页 |
| 2.1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20页 |
| 2.2 实验方法 | 第20-29页 |
| 2.2.1 红松松塔多糖改性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红松松塔多糖的提取 | 第21-22页 |
| 2.2.3 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2.2.4 红松松塔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2.2.5 红松松塔多糖的羧甲基化 | 第24-27页 |
| 2.2.6 红松松塔多糖的硫酸酯化 | 第27-28页 |
| 2.2.7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第3章 红松松塔多糖的羧甲基化 | 第29-38页 |
| 3.1 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| 第29-30页 |
| 3.2 红松松塔多糖羧甲基化方法的确定 | 第30页 |
| 3.3 红松松塔多糖羧甲基化方法的工艺优化 | 第30-34页 |
| 3.3.1 红松松塔多糖羧甲基化方法的单因素实验 | 第30-32页 |
| 3.3.2 红松松塔多糖羧甲基化方法的正交试验 | 第32-34页 |
| 3.4 红松松塔多糖羧甲基化的鉴定 | 第34-36页 |
| 3.4.1 红松松塔多糖羧甲基化的鉴定 | 第34-35页 |
| 3.4.2 羧甲基化红松松塔多糖取代度与抗氧化性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3.5 松塔多糖羧甲基化改性结果讨论 | 第36-37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4章 红松松塔多糖的硫酸酯化 | 第38-48页 |
| 4.1 红松松塔多糖硫酸酯化方法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| 4.2 红松松塔多糖硫酸酯化方法的工艺优化 | 第39-42页 |
| 4.2.1 红松松塔多糖硫酸酯化方法的单因素实验 | 第39-41页 |
| 4.2.2 红松松塔多糖硫酸酯化方法的正交试验 | 第41-42页 |
| 4.3 红松松塔多糖硫酸酯化的鉴定 | 第42-46页 |
| 4.3.1 红松松塔多糖硫酸酯化的鉴定 | 第43-44页 |
| 4.3.2 红松塔多糖硫酸酯化取代度与抗氧化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4.4 松塔多糖硫酸酯化改性结果讨论 | 第46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| 第5章 红松松塔多糖改性前后抗氧化活性对比 | 第48-53页 |
| 5.1 改性多糖及原多糖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 | 第48-51页 |
| 5.1.1 改性多糖及原多糖对 ABTS 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| 第48-49页 |
| 5.1.2 改性多糖及原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| 第49-50页 |
| 5.1.3 改性多糖及原多糖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效果 | 第50-51页 |
| 5.2 改性前后多糖抗氧化性结果讨论 | 第51-52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结论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