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社会与环境论文--环境与发展论文

巴彦县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7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农村生态系统特征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进展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进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第19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21-22页
第2章 兴隆镇生态现状分析第22-34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2页
    2.2 区域概况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理位置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地形地貌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气候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水文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自然资源第23页
    2.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行政区划及人口规模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交通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经济发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社会事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人民生活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第27页
    2.4 生态环境现状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种植业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畜牧业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工业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居住环境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生态环境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第32页
    2.5 环保意识状况第32-33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3章 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4-4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4页
    3.2 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第34页
    3.3 指标选择原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科学性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代表性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可操作性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完备性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独立性第35页
    3.4 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指标筛选思路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指标体系构建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指标内涵第37-40页
    3.5 指标评价标准第40-4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4章 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第42-5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2页
    4.2 数据收集和处理第42-43页
    4.3 数据标准化第43-45页
    4.4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5-47页
    4.5 综合指数计算第47页
    4.6 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等级第47-48页
    4.7 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资源环境状态指数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人文社会响应指数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第54页
    4.8 小结第54-55页
第5章 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预测及改善方案设计第55-75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5页
    5.2 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预测第5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预测方法的选择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灰色预测建模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预测与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5.3 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提高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方案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试验指标、因子和水平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5.4 提高兴隆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发展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增加环保投入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加强绿化建设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第74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结论第75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8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83-85页
致谢第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解酸化—复合流人工湿地净化市区河水中试研究
下一篇:萃取结晶法处理环氧树脂废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