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木质素的概述 | 第10-12页 |
1.1.1 木质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| 第10-12页 |
1.1.1.1 木质素的主要连接方式 | 第11页 |
1.1.1.2 木质素的主要物理性质 | 第11-12页 |
1.1.1.3 木质素的主要官能团 | 第12页 |
1.2 木质素的提取 | 第12-15页 |
1.2.1 木质素的传统提取方法 | 第13页 |
1.2.2 木质素的有机溶剂提取法 | 第13-14页 |
1.2.3 甲酸提取木质素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木质素的纯化 | 第15-17页 |
1.4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 | 第17-20页 |
1.4.1 木质素的胺化改性 | 第17-18页 |
1.4.2 木质素的酚化改性 | 第18页 |
1.4.3 木质素的氧化改性 | 第18页 |
1.4.4 磺化和磺甲基化改性 | 第18-19页 |
1.4.5 木质素的接枝共聚反应 | 第19页 |
1.4.6 木质素的缩合反应 | 第19-20页 |
1.5 木质素改性制备水泥减水剂 | 第20-24页 |
1.5.1 水泥减水剂的分类 | 第20-21页 |
1.5.2 作用机理 | 第21-22页 |
1.5.3 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1.5.4 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发展趋势 | 第23-24页 |
1.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6.1 研究意义 | 第24页 |
1.6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甲酸木质素的提取工艺及优化 | 第26-36页 |
2.1 实验原理 | 第26页 |
2.2 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3 试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3.1 松木原料成分分析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3.2 甲酸木质素的制备方法 | 第28页 |
2.3.3 甲酸木质素制备的单因素条件优化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3.3.1 原料颗粒尺寸的优化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3.3.2 甲酸溶液与原料液固比的优化方法 | 第29页 |
2.3.3.3 反应温度的优化方法 | 第29页 |
2.3.3.4 反应时间的优化方法 | 第29页 |
2.4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5页 |
2.4.1 松木原料组分及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4.2 单因素实验计算所用公式说明 | 第30-31页 |
2.4.3 颗粒尺寸大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4.4 液固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4.5 反应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4.6 反应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甲酸木质素的分级纯化及结构表征 | 第36-46页 |
3.1 实验原理 | 第3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6-39页 |
3.2.1 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36-37页 |
3.2.1.1 实验试剂 | 第36-37页 |
3.2.1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37页 |
3.2.2 实验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2.2.1 甲酸木质素的分级纯化实验方法 | 第37页 |
3.2.2.2 溶解度参数的计算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2.3 甲酸木质素原料及分级后各组分的结构表征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2.3.1 不同木质素产品中元素含量的表征 | 第38页 |
3.2.3.2 木质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分析 | 第38页 |
3.2.3.3 木质素的核磁共振一维氢谱检测分析 | 第38页 |
3.2.3.4 FAL,I-FAL和S-FAL的GPC表征 | 第38-39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5页 |
3.3.1 溶解度影响规律 | 第39页 |
3.3.2 不同木质素的元素含量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3.3 不同有机溶剂分级所得木质素的红外谱图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.4 不同木质素的核磁结果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3.5 不同溶剂对木质素的溶解度和对应分子量的对比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分级纯化甲酸木质素改性制备高效水泥减水剂 | 第46-67页 |
4.1 氧化磺化改性机理 | 第46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6-52页 |
4.2.1 实验药品 | 第46-47页 |
4.2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47-48页 |
4.2.3 试验流程 | 第48页 |
4.2.4 FAL改性的单因素条件优化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2.4.1 氧化反应H_2O_2用量的优化方法 | 第48页 |
4.2.4.2 磺甲基化反应HCHO用量的优化方法 | 第48页 |
4.2.4.3 磺甲基化反应Na_2SO_3用量的优化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2.4.4 磺甲基化反应温度的优化方法 | 第49页 |
4.2.5 分级甲酸木质素氧化磺化改性实验方法 | 第49页 |
4.2.6 改性木质素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| 第49页 |
4.2.7 改性后木质素样品的磺化度测定 | 第49-50页 |
4.2.8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定 | 第50页 |
4.2.9 减水率的快速检测 | 第50-51页 |
4.2.10 木质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1页 |
4.2.11 木质素的核磁共振一维氢谱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.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2-66页 |
4.3.1 单因素试验条件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3.1.1 氧化反应H_2O_2用量对产品减水效果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3.1.2 磺甲基化反应HCHO用量对产品减水效果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3.1.3 磺甲基化反应Na_2SO_3用量对产品减水效果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3.1.4 磺甲基化反应温度对产品减水效果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4.3.2 不同有机溶剂的溶解度对改性木质素磺化度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3.3 磺化度对水泥浆流动度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3.4 木质素样品的溶解度对相应流动度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3.5 减水率的快速检测结果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3.6 改性前后的红外谱图比较 | 第61-63页 |
4.3.7 改性前后木质素~1H-NMR的比较分析 | 第63-6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7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0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