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集而不团,资源主导型集团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| 第10页 |
1.1.2 协同创新实现企业集团根本改变,助推集团增强协同效应 | 第10页 |
1.1.3 提升母子公司创新协同度,从根本上加强集团协同创新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4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2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| 第16-26页 |
2.1 协同理论相关研究 | 第16-20页 |
2.1.1 协同创新与创新协同度 | 第16-17页 |
2.1.2 协同创新研究过程 | 第17-18页 |
2.1.3 企业集团协同创新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1.4 创新协同度评价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2 资源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| 第20-23页 |
2.2.1 资源主导型集团的特征及其内涵 | 第20-21页 |
2.2.2 资源主导型集团的转型研究 | 第21页 |
2.2.3 资源共享下母子公司协同创新 | 第21-23页 |
2.2.4 资源整合与创新协同研究 | 第23页 |
2.3 价值链理论相关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3.1 价值链下的联盟与合作研究 | 第23-24页 |
2.3.2 价值链与协同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4 研究述评 | 第25-26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26-32页 |
3.1 以往研究成果回顾 | 第26-27页 |
3.2 研究模型构建 | 第27-30页 |
3.2.1 测评模型构建原则 | 第27页 |
3.2.2 测评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| 第27-28页 |
3.2.3 模型构建 | 第28-30页 |
3.3 研究问题 | 第30页 |
3.4 分析方法 | 第30-32页 |
4 创新协同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| 第32-46页 |
4.1 创新协同度内涵 | 第32页 |
4.2 测评指标的选取 | 第32-38页 |
4.2.1 测评指标选取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2.2 测评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| 第33-34页 |
4.2.3 测评指标的选取 | 第34-38页 |
4.3 测评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| 第38-43页 |
4.3.1 测评指标信效性调查 | 第38-39页 |
4.3.2 因子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3.3 问卷基本结构 | 第42-43页 |
4.4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| 第43页 |
4.4.1 样本的选取 | 第43页 |
4.4.2 数据的收集 | 第43页 |
4.5 测评方法的选取 | 第43-46页 |
4.5.1 权重测评方法 | 第43-44页 |
4.5.2 创新协同度测评方法 | 第44-46页 |
5 SM集团创新协同度测评分析 | 第46-70页 |
5.1 SM企业集团现状 | 第46-53页 |
5.1.1 SM集团简介 | 第46-48页 |
5.1.2 煤炭板块 | 第48-50页 |
5.1.3 化工板块 | 第50-51页 |
5.1.4 机械板块 | 第51-52页 |
5.1.5 钢铁板块 | 第52-53页 |
5.2 SM集团基本价值链状况 | 第53-55页 |
5.2.1 基础建设 | 第53-54页 |
5.2.2 人力资源 | 第54-55页 |
5.2.3 技术研发 | 第55页 |
5.2.4 物流体系 | 第55页 |
5.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4 信效度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5 权重测评 | 第57-62页 |
5.6 创新协同度测评 | 第62-68页 |
5.6.1 序参量创新协同度 | 第62-66页 |
5.6.2 子系统创新协同度 | 第66-67页 |
5.6.3 整体系统创新协同度 | 第67-68页 |
5.7 测评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| 第68-70页 |
6 结论及对策建议 | 第70-74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及贡献 | 第70页 |
6.2 对策建议 | 第70-72页 |
6.3 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6.3.1 研究局限 | 第72页 |
6.3.2 研究展望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
附录 1 | 第82-84页 |
附录 2 | 第84-86页 |
附录 3 | 第86-90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0-92页 |
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