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内研究成果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外研究成果 | 第14-15页 |
1.3.3 尚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对象、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对象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4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9-31页 |
2.1 形式美法则 | 第19-21页 |
2.1.1 形式美法则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1.2 形式美法则的特点 | 第19页 |
2.1.3 尺度和比例 | 第19-20页 |
2.1.4 节奏和韵律 | 第20-21页 |
2.2 视觉分析理论 | 第21-24页 |
2.2.1 视域范围 | 第21-22页 |
2.2.2 最佳视域和视距 | 第22-24页 |
2.3 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与山水画理论 | 第24-27页 |
2.3.1 中国古代造园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3.2 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的关系 | 第25-27页 |
2.4 中国古代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| 第27页 |
2.5 国外建筑及空间设计理论 | 第27-31页 |
2.5.1 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5.2 勒·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 | 第28-29页 |
2.5.3 密斯的建筑思想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网师园中部景区造园艺术手法与空间特征分析 | 第31-83页 |
3.1 网师园概述 | 第31-34页 |
3.1.1 园址与园林类型 | 第32-33页 |
3.1.2 主题与意境 | 第33-34页 |
3.2 总体布局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2.1 总体布局 | 第34-35页 |
3.2.2 总体布局空间特征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.3 总体布局中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 建筑要素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| 第37-68页 |
3.3.1 建筑布局总体特征 | 第37-43页 |
3.3.2 建筑布局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43页 |
3.3.3 建筑布局中的艺术手法 | 第43-45页 |
3.3.4 建筑布局空间特征分析 | 第45-66页 |
3.3.5 建筑布局中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66-68页 |
3.3.6 建筑的经典布局与解决的问题 | 第68页 |
3.4 山石要素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| 第68-73页 |
3.4.1 山石布局的总体特征 | 第68-69页 |
3.4.2 山石布局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69-70页 |
3.4.3 山石布局中的艺术手法 | 第70-71页 |
3.4.4 山石布局空间特征分析 | 第71-72页 |
3.4.5 山石布局中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72-73页 |
3.4.6 山石的经典布局与解决的问题 | 第73页 |
3.5 水体要素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| 第73-78页 |
3.5.1 水体布局的总体特征 | 第73-74页 |
3.5.2 水体布局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74页 |
3.5.3 水体布局中的艺术手法 | 第74-77页 |
3.5.4 水体布局空间特征分析 | 第77页 |
3.5.5 水体布局中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77页 |
3.5.6 水体的经典布局与解决的问题 | 第77-78页 |
3.6 花木要素的艺术手法分析 | 第78-81页 |
3.6.1 花木布局的总体特征 | 第78-79页 |
3.6.2“看松图画轩”与花木 | 第79页 |
3.6.3“竹外一枝轩——射鸭廊”与花木 | 第79-80页 |
3.6.4“小山丛桂轩”与花木 | 第80页 |
3.6.5“濯缨水阁”与花木 | 第80页 |
3.6.6“月到风来亭”与花木 | 第80-81页 |
3.6.7 花木布局中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81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四章 网师园的园中园与庭院营造艺术手法与空间特征分析 | 第83-104页 |
4.1“殿春簃”园中园 | 第83-92页 |
4.1.1 主题、意境、心境 | 第83页 |
4.1.2 园中园与中部景区的主题及空间关系分析 | 第83-84页 |
4.1.3 建筑与主题意境 | 第84-85页 |
4.1.4 山水与主题意境 | 第85-87页 |
4.1.5 花木与主题意境 | 第87-88页 |
4.1.6 园中园艺术手法分析 | 第88页 |
4.1.7 园中园空间特征分析 | 第88-91页 |
4.1.8 相关理论分析 | 第91-92页 |
4.2“梯云室”庭院 | 第92-98页 |
4.2.1 主题、意境、心境 | 第92页 |
4.2.2 梯云室与周边景点的主题及空间关系分析 | 第92-93页 |
4.2.3 建筑与主题意境 | 第93-94页 |
4.2.4 山石与主题意境 | 第94-95页 |
4.2.5 花木与主题意境 | 第95页 |
4.2.6 梯云室艺术手法分析 | 第95页 |
4.2.7 梯云室空间特征分析 | 第95-97页 |
4.2.8 相关理论分析 | 第97-98页 |
4.3“琴室”庭院 | 第98-102页 |
4.3.1 主题、意境、心境 | 第98页 |
4.3.2 琴室与周边景点的主题及空间关系分析 | 第98页 |
4.3.3 建筑与主题意境 | 第98-99页 |
4.3.4 山石与主题意境 | 第99-100页 |
4.3.5 花木与主题意境 | 第100页 |
4.3.6 琴室艺术手法分析 | 第100页 |
4.3.7 琴室空间特征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4.3.8 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第五章 网师园的主要造园艺术手法与空间特征总结及其现代意义 | 第104-108页 |
5.1 网师园的主要造园艺术手法总结 | 第104-105页 |
5.2 网师园的主要空间特征总结 | 第105-106页 |
5.3 对现代造园的借鉴意义 | 第106-108页 |
5.3.1 山水意境的营造 | 第106-107页 |
5.3.2 空间感受的多样 | 第107页 |
5.3.3 视觉效果的强化 | 第107-108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13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