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注释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4页 |
1.2 超声波喷丸技术 | 第14-21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2.2 超声波喷丸技术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1.2.3 超声波喷丸技术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3 预应力喷丸成形 | 第21-23页 |
1.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超声波喷丸成形过程的理论分析 | 第25-37页 |
2.1 超声波喷丸成形过程理论分析 | 第25-32页 |
2.1.1 物理过程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1.2 碰撞理论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1.3 力学分析 | 第27-32页 |
2.2 预应力超声波喷丸弯曲变形理论分析 | 第32-35页 |
2.2.1 弯曲变形力学的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2 成形曲率半径的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薄壁板预应力超声波喷丸成形试验研究 | 第37-48页 |
3.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| 第37-40页 |
3.1.1 试验装置及测量仪器 | 第37-38页 |
3.1.2 预弯装置及试验件材料 | 第38-39页 |
3.1.3 试验方案 | 第39-40页 |
3.2 壁板预应力超声波喷丸成形曲率的研究 | 第40-47页 |
3.2.1 预弯曲率对成形曲率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2.2 成形轨迹对成形曲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2.3 撞针速度对成形曲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4 偏置距离对成形曲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5 壁板厚度对成形曲率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薄壁板预应力超声波喷丸成形件表面层性能研究 | 第48-60页 |
4.1 表面形貌 | 第48-51页 |
4.1.1 分析方法及设备 | 第48页 |
4.1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2 表面粗糙度 | 第51-53页 |
4.2.1 分析方法及设备 | 第51页 |
4.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3 表面硬度 | 第53-55页 |
4.3.1 分析方法及设备 | 第53-54页 |
4.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 残余应力 | 第55-59页 |
4.4.1 残余应力分析方法与设备 | 第55-56页 |
4.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薄壁板预应力超声波喷丸成形数值分析 | 第60-78页 |
5.1 有限元数值分析理论基础 | 第60-62页 |
5.2 数值分析过程与结果验证 | 第62-67页 |
5.2.1 几何模型 | 第62页 |
5.2.2 材料参数 | 第62-63页 |
5.2.3 本构模型 | 第63页 |
5.2.4 初始载荷和边界条件 | 第63-64页 |
5.2.5 网格划分 | 第64页 |
5.2.6 数值分析过程 | 第64-65页 |
5.2.7 数值分析结果 | 第65-67页 |
5.3 预应力超声波喷丸成形数值分析 | 第67-77页 |
5.3.1 预弯曲率对成形曲率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5.3.2 撞针速度对成形曲率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5.3.3 偏置距离对成形曲率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5.3.4 壁板厚度对成形曲率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6.1 总结 | 第78-79页 |
6.2 展望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