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四、研究方法及视角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汤用彤之佛学研究概述 | 第12-22页 |
第一节 汤用彤佛学史研究之学思历程 | 第12-18页 |
一、汤用彤之思想酝酿 | 第12-15页 |
二、汤用彤之中国佛学研究 | 第15-18页 |
第二节 汤用彤佛学译经史研究之代表性简述及论证 | 第18-22页 |
一、汤用彤佛学译经史研究之特点 | 第19-20页 |
二、汤用彤佛学译经史研究之历史影响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异中见同之调和:汤用彤析论佛道阶段译经及启示 | 第22-33页 |
第一节 如实而见:汤用彤析论佛学之原始教义 | 第22-26页 |
一、汤用彤之佛法判定 | 第22-23页 |
二、汤用彤之佛教判定 | 第23-24页 |
三、汤用彤析论印度佛学之变故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神鬼方术:汤用彤析论佛学初传之特点及判定 | 第26-28页 |
一、汤用彤析论佛教之传入 | 第26-27页 |
二、汤用彤析论佛学之特点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二乘同入:汤用彤析论佛学初译之特点及判定 | 第28-31页 |
一、兼好方技:汤用彤析论佛道时期译经特点及判定 | 第28-29页 |
三、化胡:汤用彤析论佛道时期之调和与冲突 | 第29-3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同中见异之分判:汤用彤析论佛玄阶段译经及启示 | 第33-43页 |
第一节 汤用彤析论佛学玄化之前世今生 | 第33-38页 |
一、汤用彤析论魏晋佛学兴盛之原因 | 第33-34页 |
二、汤用彤析论佛学玄化之开端 | 第34-35页 |
三、汤用彤析论佛学玄化之确实 | 第35-38页 |
第二节 从“格义”到“允惬经意”:汤用彤对佛学译法变迁之判定 | 第38-42页 |
一、汤用彤析论“格义”之影响 | 第38-39页 |
二、汤用彤析论允惬经意之始末 | 第39-4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鸠摩罗什:汤用彤析论佛学宗派佛教初期译经及启示 | 第43-49页 |
第一节 鸠摩罗什之学思历程 | 第43-45页 |
一、鸠摩罗什之思想酝酿 | 第43-44页 |
二、鸠摩罗什之学术特点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鸠摩罗什与宗派佛教 | 第45-48页 |
一、鸠摩罗什之译经 | 第45-46页 |
二、鸠摩罗什之弟子 | 第46-4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