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2-16页 |
ABSTRACT | 第16-18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9-20页 |
前言 | 第20-31页 |
1 磷脂复合物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2 丹参酚酸研究进展 | 第23-25页 |
3 本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| 第25-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-31页 |
第一章 犬口服丹参酚酸生物利用度及初步药效学研究 | 第31-44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31-32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31页 |
1.2 仪器 | 第31-32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32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2.1 犬血浆样品中五种丹参酚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32-34页 |
2.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| 第34页 |
2.3 数据分析 | 第34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34-40页 |
3.1 犬血浆样品中五种丹参酚酸含量测定方法评价 | 第34-38页 |
3.2 犬口服及静脉注射SAs后药动学研究结果 | 第38-39页 |
3.3 犬口服及静脉注射SAs后药效学研究结果 | 第39-40页 |
4 讨论 | 第40-4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4页 |
第二章 丹参酚酸口服吸收机制研究 | 第44-95页 |
第一节 丹参酚酸在不同pH缓冲液和胃肠道内中稳定性研究 | 第44-56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45-46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45页 |
1.2 仪器 | 第45-46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4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6-47页 |
2.1 体外样品中五种丹参酚酸含量测定方法 | 第46页 |
2.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丹参酚酸含量 | 第46页 |
2.3 SAs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| 第46-47页 |
2.4 SAs在人工胃液、胃肠道内容物和粘膜中的稳定性考察 | 第47页 |
3 结果 | 第47-55页 |
3.1 体外样品中五种丹参酚酸含量测定方法学评价 | 第47-49页 |
3.2 pH对丹参酚酸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3.3 丹参酚酸在人工胃液及胃内容物和粘膜匀浆中稳定性 | 第52-53页 |
3.4 丹参酚酸在肠内容物和粘膜中的稳定性 | 第53-55页 |
4 讨论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丹参酚酸在胃中吸收机理的研究 | 第56-58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56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56页 |
1.2 仪器 | 第56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5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6-57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57-58页 |
4 讨论 | 第58页 |
第三节 丹参酚酸肠吸收机理的研究 | 第58-72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58-59页 |
1.1 材料与仪器 | 第58页 |
1.2 仪器 | 第58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58-5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9-61页 |
2.1 外翻肠囊实验方法 | 第59页 |
2.2 肠段的选取 | 第59页 |
2.3 RA、LA和SalB肠吸收样品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59-60页 |
2.4 肠细胞活性评价 | 第60页 |
2.5 参数计算及统计分析 | 第60-61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61-69页 |
3.1 RA、LA和SalB肠吸收样品测定方法的确证 | 第61-63页 |
3.2 pH值对SAs中SalB空肠吸收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3 给药浓度和肠段对SAs中RA、LA和SalB肠吸收的影响 | 第64-69页 |
3.4 肠细胞活性评价 | 第69页 |
4 讨论 | 第69-72页 |
4.1 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| 第69-70页 |
4.2 实验方法的选择 | 第70页 |
4.3 供给侧和接收侧营养液pH的选择 | 第70页 |
4.4 SAs中SalB、RA和LA的肠吸收 | 第70-71页 |
4.5 SAs中RA、LA和SalB在人体内肠渗透系数和吸收分数的预测 | 第71-72页 |
第四节 丹参酚酸在Caco-2细胞模型中摄取与转运机理的研究 | 第72-85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72-73页 |
1.1 细胞株 | 第72-73页 |
1.2 仪器 | 第73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73-76页 |
2.1 Caco-2细胞的培养 | 第73-74页 |
2.2 Caco-2细胞的验证 | 第74-75页 |
2.3 细胞样品中SalB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 | 第75页 |
2.4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| 第75页 |
2.5 SAs中SalB及SalB对照品的Caco-2细胞摄取研究 | 第75页 |
2.6 SAs中SalB及SalB对照品的Caco-2细胞转运研究 | 第75-76页 |
2.7 参数计算及统计分析 | 第76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76-83页 |
3.1 Caco-2细胞模型评价 | 第76-77页 |
3.2 MTT结果 | 第77页 |
3.3 细胞摄取结果 | 第77-80页 |
3.4 细胞转运实验结果 | 第80-83页 |
4 讨论 | 第83-85页 |
第五节 大鼠离体肝脏单向灌流模型对丹参酚酸B的摄取研究 | 第85-90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85-87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85-86页 |
1.2 仪器 | 第86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86-87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87-88页 |
2.1 离体大鼠肝脏单向灌流实验方法 | 第87页 |
2.2 离体肝脏活性的评价 | 第87页 |
2.3 SalB含量测定方法 | 第87页 |
2.4 SalB在灌流液中的稳定性研究 | 第87-88页 |
2.5 SAs浓度对SalB离体肝摄取的影响 | 第88页 |
2.6 数据处理 | 第88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88-90页 |
3.1 SAs中SalB在灌流液中的稳定性 | 第88-89页 |
3.2 SAs浓度对离体肝摄取SalB的影响 | 第89页 |
3.3 离体肝活性评价结果 | 第89-90页 |
4 讨论 | 第9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第三章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及性质研究 | 第95-124页 |
第一节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制各处方工艺研究 | 第95-101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95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95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95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95-96页 |
2.1 反应溶剂的考察 | 第95-96页 |
2.2 药脂比的考察 | 第96页 |
2.3 磷脂种类的考察 | 第96页 |
2.4 反应温度的考察 | 第96页 |
2.5 反应物浓度的考察 | 第96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96-101页 |
3.1 反应溶剂对SPC制备的影响 | 第96-99页 |
3.2 药脂比的影响 | 第99页 |
3.3 磷脂种类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3.4 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100页 |
3.5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| 第100-101页 |
4 小结 | 第101页 |
第二节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理化性质研究及评价 | 第101-122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01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101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10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01-106页 |
2.1 SPC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| 第101-102页 |
2.2 SPC红外吸收光谱研究 | 第102页 |
2.3 SPC核磁共振氢谱研究 | 第102页 |
2.4 SPC差示热扫描研究 | 第102页 |
2.5 SPC的X-衍射分析 | 第102页 |
2.6 SPC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| 第102页 |
2.7 SPC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考察 | 第102-103页 |
2.8 SPC复合率测定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| 第103-104页 |
2.9 SPC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| 第104-105页 |
2.10 SPC药脂比的考察 | 第105页 |
2.11 SPC在0.1M HCL和pH6.8缓冲液中的溶出曲线 | 第105-106页 |
2.12 SPC对SalB稳定性的影响 | 第106页 |
2.13 SPC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06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6-122页 |
3.1 SPC紫外吸收图谱 | 第106-107页 |
3.2 SPC红外光谱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3.3 核磁共振氢谱的研究 | 第109-112页 |
3.4 SPC差示热扫描研究 | 第112-113页 |
3.5 SPC的X-衍射分析 | 第113页 |
3.6 SPC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| 第113页 |
3.7 SPC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能研究 | 第113-116页 |
3.8 SPC复合率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| 第116-118页 |
3.9 SPC油水分配系数 | 第118-119页 |
3.10 SPC药脂比考察 | 第119页 |
3.11 SPC在人工胃液和pH6.8磷酸缓冲液中溶出曲线 | 第119-120页 |
3.12 SPC对SalB稳定性的影响 | 第120-121页 |
3.13 SPC稳定性影响因素 | 第121-12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4页 |
第四章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 | 第124-139页 |
第一节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空白自乳剂处方研究 | 第124-129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24-125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124-125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125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25页 |
2.1 SPC在油性溶媒中溶解度的考察 | 第125页 |
2.2 空白自乳化处方筛选 | 第125页 |
2.3 自乳化时间测定方法 | 第125页 |
2.4 乳滴粒径测定方法 | 第125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125-128页 |
3.1 SPC在油性溶媒中近似溶解度 | 第125-126页 |
3.2 SEDDS处方筛选 | 第126-128页 |
4 讨论 | 第128-129页 |
第二节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剂处方及性质研究 | 第129-137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29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129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12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29-130页 |
2.1 SPC-SEDDS的优化 | 第129页 |
2.2 SPC-SEDDS的性质研究 | 第129-130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130-137页 |
3.1 SPC-SEDDS的优化 | 第130-131页 |
3.2 SPC-SEDDS的性质研究 | 第131-13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39页 |
第五章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肠吸收研究 | 第139-155页 |
第一节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肠吸收研究 | 第139-146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39-140页 |
1.1 药品与试剂 | 第139-140页 |
1.2 仪器 | 第140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140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40-141页 |
2.1 外翻肠囊实验方法 | 第140页 |
2.2 肠段的选取 | 第140页 |
2.3 样品中SalB含量测定方法 | 第140页 |
2.4 肠细胞活性评价 | 第140页 |
2.5 参数计算及统计分析 | 第140-141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141-145页 |
3.1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SalB大鼠离体空肠吸收的影响 | 第141-142页 |
3.2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SalB大鼠离体空肠活性的影响 | 第142页 |
3.3 不同药脂比SPC对SalB大鼠离体空肠吸收的影响 | 第142-143页 |
3.4 不同药脂比SPC对SalB大鼠离体空肠活性的影响 | 第143-144页 |
3.5 不同药脂比SPC-SEDDS对SalB大鼠离体空肠吸收的影响 | 第144页 |
3.6 不同药脂比SPC-SEDDS对SalB大鼠离体空肠活性的影响 | 第144-145页 |
4 讨论 | 第145-146页 |
第二节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在Caco-2细胞中的摄取与转运研究 | 第146-153页 |
1 仪器与材料 | 第146-147页 |
1.1 试剂 | 第146-147页 |
1.2 细胞 | 第147页 |
1.3 仪器 | 第147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47-149页 |
2.1 SPC及SEDDS的制备 | 第147页 |
2.2 细胞培养条件 | 第147-148页 |
2.3 细胞摄取、转运样品的测定 | 第148页 |
2.4 色谱条件 | 第148页 |
2.5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| 第148页 |
2.6 Caco-2细胞对SPC和SPC-SEDDS中SalB的摄取研究 | 第148页 |
2.7 Caco-2细胞对SPC和SPC-SEDDS中SalB的转运研究 | 第148-149页 |
2.8 数据分析 | 第149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149-153页 |
3.1 空白及含SPC自乳剂对细胞的毒性 | 第149页 |
3.2 细胞摄取结果 | 第149-151页 |
3.3 细胞转运结果 | 第151-153页 |
4 讨论 | 第15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53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55页 |
第六章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化给药系统体内组织分布及药效学评价 | 第155-180页 |
第一节 丹参酚酸B甲基化代谢物分离纯化 | 第155-157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55-156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155页 |
1.2 仪器 | 第155-156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15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56页 |
2.1 胆汁中SalB代谢物的收集及预处理 | 第156页 |
2.2 制备液相分离纯化 | 第156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156-157页 |
4 讨论 | 第157页 |
第二节 小鼠口服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剂后丹参酚酸B及其代谢物组织分布 | 第157-169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57-158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157-158页 |
1.2 仪器 | 第158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15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58-160页 |
2.1 SalB及代谢物组织样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158-159页 |
2.2 组织分布研究 | 第159-160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160-168页 |
3.1 SalB、M1、M2、M3组织样品分析方法的确证 | 第160-162页 |
3.2 剂量对SPC-SEDDS体内分布的影响 | 第162-163页 |
3.3 小鼠口服SPC-SEDDS后血浆中的分布 | 第163页 |
3.4 小鼠口服SPC-SEDDS后肝脏中的分布 | 第163-165页 |
3.5 小鼠口服SPC-SEDDS后脾脏中的分布 | 第165页 |
3.6 小鼠口服SPC-SEDDS后心脏中的分布 | 第165-166页 |
3.7 小鼠口服SPC-SEDDS后肺中的分布 | 第166-167页 |
3.8 小鼠口服SPC-SEDDS后肾中的分布 | 第167页 |
3.9 小鼠口服SPC-SEDDS后SalB及其代谢物的生物利用度 | 第167-168页 |
4 讨论 | 第168-169页 |
第三节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剂对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| 第169-178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69-170页 |
1.1 药品与试剂 | 第169页 |
1.2 仪器 | 第169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169-170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70-171页 |
2.1 动物分组 | 第170页 |
2.2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制备 | 第170页 |
2.3 血清及肝脏标本的采集与制备 | 第170-171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171-177页 |
3.1 SPC-SEDDS对CCL_4损伤后肝脏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| 第171-173页 |
3.2 SPC-SEDDS对CCL_4损伤后大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| 第173页 |
3.3 SPC-SEDDS对CCL_4损伤大鼠血清中AST、ALT和AKP活性的影响 | 第173-175页 |
3.4 SPC-SEDDS对CCl_4损伤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| 第175-176页 |
3.5 SPC-SEDDS对CCl_4损伤肝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| 第176-177页 |
4 讨论 | 第177-17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8-180页 |
全文结论 | 第180-181页 |
全文创新点及展望 | 第181-182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82-183页 |
致谢 | 第183-1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