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1 概述 | 第12-17页 |
1.1 环境信息公开基本概念探析 | 第12-14页 |
1.1.1 信息和环境信息 | 第12-14页 |
1.1.2 环境信息公开、政府环境信息公开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| 第14页 |
1.2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出台的背景 | 第14-17页 |
1.2.1 民主进程和法治进程的逐步推进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家对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的回应 | 第15-16页 |
1.2.3 民间力量推动 | 第16-17页 |
2 环境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3页 |
2.1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权利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1.1 人民主权 | 第17页 |
2.1.2 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 | 第17-19页 |
2.1.3 政府信息公开的最直接依据——知情权 | 第19-20页 |
2.2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2.2.1 市场失灵 | 第20-21页 |
2.2.2 国家职能转变 | 第21页 |
2.2.3 环境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提供 | 第21-23页 |
3 对现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分析 | 第23-27页 |
3.1 现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| 第23-25页 |
3.1.1 《办法》出台前的环境信息公开 | 第23-24页 |
3.1.2 《办法》出台后的环境信息公开 | 第24-25页 |
3.2 现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不足 | 第25-27页 |
3.2.1 未明确规定公民有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 | 第25页 |
3.2.2 强制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公开的环境信息内容过于狭窄 | 第25-26页 |
3.2.3 未明确规定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| 第26页 |
3.2.4 政府环境信息供给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| 第26-27页 |
4 国外相关立法例及其分析 | 第27-34页 |
4.1 国外相关立法例 | 第27-32页 |
4.1.1 美国 | 第27-30页 |
4.1.2 欧盟 | 第30-32页 |
4.1.3 韩国 | 第32页 |
4.2 对国外立法例的分析 | 第32-34页 |
5 借鉴外国立法例,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| 第34-47页 |
5.1 以法律形式规定政府信息公开以及环境信息公开 | 第34-35页 |
5.2 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原则 | 第35-36页 |
5.3 扩大强制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范围 | 第36-37页 |
5.3.1 扩大强制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范围之原因 | 第36-37页 |
5.3.2 承担环境信息披露义务的企业范围 | 第37页 |
5.4 提高环境信息供给水平,为企业主动治理污染施加社会压力 | 第37-41页 |
5.4.1 扩大企业强制公开的环境信息内容,建立环境数据库 | 第37-39页 |
5.4.2 环境信息数据库的社会监督作用 | 第39-40页 |
5.4.3 公众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路径选择 | 第40-41页 |
5.5 规定环境知情权 | 第41-45页 |
5.5.1 规定环境知情权是实现环境权法律化的途径和捷径 | 第42-44页 |
5.5.2 规定环境知情权是逐步实现宪法意义上的知情权的途径 | 第44-45页 |
5.6 明确规定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