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框架 | 第14页 |
1.3.2 创新之处 | 第14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4 小结 | 第16-17页 |
2 货币的演变及电子货币基本要素分析 | 第17-30页 |
2.1 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 | 第17-19页 |
2.1.1 实物货币 | 第17页 |
2.1.2 代用货币 | 第17-18页 |
2.1.3 信用货币 | 第18-19页 |
2.2 电子货币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状况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.1 电子货币产生的原因 | 第19-20页 |
2.2.2 电子货币的发展状况 | 第20-21页 |
2.3 电子货币的概念及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3.1 电子货币概念的界定 | 第21-22页 |
2.3.2 电子货币的特征 | 第22页 |
2.4 电子货币的种类划分的探讨 | 第22-24页 |
2.4.1 按照载体不同分类 | 第22-23页 |
2.4.2 按被接收程度分类 | 第23-24页 |
2.4.3 按使用方式和条件的不同分类 | 第24页 |
2.5 电子货币的属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6 电子货币的职能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6.1 价值尺度 | 第25页 |
2.6.2 流通手段 | 第25-26页 |
2.6.3 支付手段 | 第26页 |
2.6.4 储存手段 | 第26-27页 |
2.6.5 世界货币 | 第27页 |
2.7 电子货币的风险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7.1 技术安全风险 | 第27-28页 |
2.7.2 流动性风险 | 第28页 |
2.7.3 法律风险 | 第28页 |
2.7.4 大规模国际游资风险 | 第28-29页 |
2.8 小结 | 第29-30页 |
3 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分析 | 第30-41页 |
3.1 货币需求内涵的界定 | 第30页 |
3.2 传统货币需求理论 | 第30-36页 |
3.2.1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| 第31-33页 |
3.2.2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| 第33-36页 |
3.3 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3.1 电子货币对人们的支付和投资方式的影响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电子货币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3 电子货币对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分析 | 第38页 |
3.4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5 小结 | 第39-41页 |
4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影响分析 | 第41-51页 |
4.1 货币供给的含义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41-42页 |
4.1.1 货币供给内涵的界定 | 第41页 |
4.1.2 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41页 |
4.1.3 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| 第41-42页 |
4.2 货币供给理论模型 | 第42-45页 |
4.2.1 货币供给量层次划分 | 第42页 |
4.2.2 基础货币内涵的界定 | 第42-43页 |
4.2.3 货币乘数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2.4 货币供给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4.3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理论模型的影响分析 | 第45-50页 |
4.3.1 电子货币对通货比率影响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.2 电子货币对总准备金比率影响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3.3 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影响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3.4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综合及实证分析 | 第49页 |
4.3.5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电子货币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影响分析 | 第51-62页 |
5.1 网络银行 | 第51-55页 |
5.1.1 网络银行的概念界定 | 第51-52页 |
5.1.2 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| 第52页 |
5.1.3 网络银行的发展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1.4 网络银行的服务功能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2 网络证券 | 第55-58页 |
5.2.1 网络证券概念的界定 | 第55页 |
5.2.2 电子货币对传统证券业的影响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2.3 网络证券的主要业务分析 | 第56-58页 |
5.3 网络保险 | 第58-61页 |
5.3.1 网络保险概念的界定 | 第58页 |
5.3.2 电子货币对传统保险业的影响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3.3 网络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3.4 网络保险的特性及主要业务内容分析[39] | 第60-61页 |
5.4 小结 | 第61-62页 |
6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及其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措施的影响 | 第62-69页 |
6.1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职能影响分析 | 第62-63页 |
6.1.1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充当发行的银行职能分析 | 第62页 |
6.1.2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充当银行的银行职能分析 | 第62-63页 |
6.1.3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充当政府的银行职能分析 | 第63页 |
6.2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地位的影响分析 | 第63-65页 |
6.2.1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铸币收入及独立性的影响分析 | 第64页 |
6.2.2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资产及能力的影响分析 | 第64-65页 |
6.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分析 | 第65-66页 |
6.3.1 电子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分析 | 第65页 |
6.3.2 电子货币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分析 | 第65页 |
6.3.3 电子货币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分析 | 第65-66页 |
6.4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影响分析 | 第66-67页 |
6.4.1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 | 第66页 |
6.4.2 电子货币对利率的影响分析 | 第66-67页 |
6.5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风险分析 | 第67-68页 |
6.5.1 流动性风险 | 第67页 |
6.5.2 安全与信誉风险 | 第67-68页 |
6.5.3 法律风险 | 第68页 |
6.6 小结 | 第68-69页 |
7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措施调整建议 | 第69-79页 |
7.1 电子货币下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整 | 第69-71页 |
7.1.1 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收取准备金 | 第69-70页 |
7.1.2 电子货币的准备金率应分层次而设 | 第70页 |
7.1.3 商业银行的信用总额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| 第70页 |
7.1.4 加强各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和沟通 | 第70-71页 |
7.1.5 限制电子货币发行权和实施有效监管机制 | 第71页 |
7.2 电子货币下金融监管当局监管措施的调整 | 第71-79页 |
7.2.1 加强电子货币风险的监管 | 第72-75页 |
7.2.2 网络银行风险的监管 | 第75-76页 |
7.2.3 网络证券风险的监管 | 第76-77页 |
7.2.4 加强网络保险风险的监管 | 第77-79页 |
8 结论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6页 |
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4页 |
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| 第84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