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引言 | 第10-12页 | 
| 第1章 刑事再审程序概述 | 第12-16页 | 
| 1.1 刑事再审程序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 
| 1.2 刑事再审程序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 
| 1.3 刑事再审程序的功能 | 第14-16页 | 
| 1.3.1 救济功能 | 第14-15页 | 
| 1.3.2 调和功能 | 第15-16页 | 
| 第2章 中外刑事再审程序之考察与评析 | 第16-24页 | 
| 2.1 国外刑事再审程序的发展概况 | 第16-20页 | 
| 2.1.1 大陆法系国家的再审程序 | 第17-18页 | 
| 2.1.2 英美法系国家的再审程序 | 第18-20页 | 
| 2.2 中国刑事再审程序发展概况 | 第20-24页 | 
| 2.2.1 中国古代刑事再审程序 | 第20-21页 | 
| 2.2.2 中国近代刑事再审程序 | 第21-22页 | 
| 2.2.3 新中国的刑事再审程序 | 第22-24页 | 
| 第3章 刑事再审程序的相关理念 | 第24-35页 | 
| 3.1 “一事不再理”与裁判公正的理念 | 第24-27页 | 
| 3.2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理念 | 第27-30页 | 
| 3.3 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理念 | 第30-32页 | 
| 3.3.1 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统一 | 第30-31页 | 
| 3.3.2 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冲突 | 第31-32页 | 
| 3.4 保障人权的理念 | 第32-35页 | 
| 第4章 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之检讨 | 第35-52页 | 
| 4.1 刑事再审程序内在理念方面的缺陷 | 第35-39页 | 
| 4.2 刑事再审程序制度建构方面的缺陷 | 第39-52页 | 
| 4.2.1 关于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 | 第40-44页 | 
| 4.2.2 关于提起再审程序的理由 | 第44-46页 | 
| 4.2.3 关于提起再审程序的期限和次数 | 第46-47页 | 
| 4.2.4 关于再审案件的管辖 | 第47-48页 | 
| 4.2.5 关于再审申诉制度 | 第48-52页 | 
| 第5章 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之重构 | 第52-66页 | 
| 5.1 刑事再审程序的内在理念之重塑 | 第52-56页 | 
| 5.1.1 一事不再理的理念 | 第53-54页 | 
| 5.1.2 程序正义的理念 | 第54-56页 | 
| 5.1.3 诉讼效率的理念 | 第56页 | 
| 5.2 刑事再审程序的制度重构 | 第56-66页 | 
| 5.2.1 要明确区分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 | 第57页 | 
| 5.2.2 关于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 | 第57-58页 | 
| 5.2.3 关于提起再审程序的理由 | 第58-60页 | 
| 5.2.4 关于提起再审程序的时限和次数 | 第60-61页 | 
| 5.2.5 关于再审案件的管辖 | 第61-62页 | 
| 5.2.6 关于再审申诉的改革 | 第62-6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 
| 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