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性声明 | 第2页 |
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| 第2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1.2 相关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3 本文工作及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2-13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预备知识 | 第14-25页 |
2.1 轮廓线的定义 | 第14-16页 |
2.1.1 基于多边形模型轮廓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2.1.2 基于光滑曲面模型轮廓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2.1.3 基于点云模型轮廓的定义 | 第16页 |
2.2 基于物体空间的轮廓线的获取方法 | 第16-21页 |
2.2.1 基于多边形面片描述模型的轮廓线检测算法 | 第17-19页 |
2.2.2 基于自由曲面描述模型的轮廓线检测算法 | 第19-21页 |
2.3 点的K近邻搜索算法 | 第21-22页 |
2.4 点的法向的计算 | 第22-23页 |
2.5 点云数据组织方法 | 第2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点云模型轮廓点的获取 | 第25-32页 |
3.1 点云模型的获取及特点 | 第25-26页 |
3.2 点云数据的组织 | 第26-29页 |
3.2.1 高斯球的映射 | 第27-28页 |
3.2.2 建立四叉树索引结构 | 第28-29页 |
3.3 点云模型轮廓点的获取 | 第29-30页 |
3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点云模型结构化轮廓线的获取 | 第32-36页 |
4.1 引言 | 第32页 |
4.2 算法思想 | 第32-33页 |
4.3 算法实现 | 第33-34页 |
4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的讨论 | 第36-37页 |
参考资料 | 第37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