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1章 斯宾格勒《西方的没落》及其思想渊源 | 第11-17页 |
1.1 斯宾格勒及《西方的没落》 | 第11-14页 |
1.1.1 斯宾格勒生平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斯宾格勒《西方的没落》写作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3 斯宾格勒《西方的没落》问世后学术界的反应 | 第13-14页 |
1.2 斯宾格勒的思想渊源 | 第14-17页 |
1.2.1 斯宾格勒对歌德理论的继承发展 | 第14-15页 |
1.2.2 斯宾格勒对尼采思想的继承发展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理论 | 第17-24页 |
2.1 文化形态学的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2.1.1 作为自然的世界 | 第17-18页 |
2.1.2 作为历史的世界 | 第18页 |
2.2 文化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| 第18-22页 |
2.2.1 系统的形态学 | 第18-20页 |
2.2.2 观相的形态学 | 第20-22页 |
2.3 文化形态研究的“哥白尼式”革命 | 第22-24页 |
2.3.1 历史的托勒密体系 | 第22-23页 |
2.3.2 历史的哥白尼体系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文化危机理论研究 | 第24-31页 |
3.1 文化危机理论论述 | 第24-28页 |
3.1.1 文化危机理论及其根源 | 第24-25页 |
3.1.2 文化危机对精神艺术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1.3 文化危机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3.2 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文化形态学异同 | 第28-31页 |
3.2.1 汤因比文化形态学思想介绍 | 第28-29页 |
3.2.2 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文化形态学之异同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斯宾格勒的学术影响及意义 | 第31-38页 |
4.1 斯宾格勒的学术影响 | 第31-34页 |
4.1.1 斯宾格勒学术上的贡献 | 第31-32页 |
4.1.2 斯宾格勒学术上的不足 | 第32-33页 |
4.1.3 斯宾格勒“没落”之含义 | 第33-34页 |
4.2 斯宾格勒理论对当代我国发展崛起的借鉴意义 | 第34-38页 |
4.2.1 中国威胁论 | 第34-35页 |
4.2.2 中国威胁论的应对 | 第35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