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8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帕米尔新生代构造演化 | 第11-13页 |
1.2.2 帕米尔东缘古地磁学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实验条件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古地磁学基本原理 | 第18-25页 |
2.1 古地磁学 | 第18-24页 |
2.1.1 剩磁载体 | 第18-20页 |
2.1.2 特征剩磁的获得 | 第20-23页 |
2.1.3 古地磁极可靠性判据 | 第23-24页 |
2.2 岩石磁学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| 第25-33页 |
3.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| 第25-27页 |
3.2 帕米尔东北缘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7-30页 |
3.2.1 区域构造概况 | 第27-29页 |
3.2.2 地层发育简况 | 第29-30页 |
3.3 样品采集 | 第30-32页 |
3.4 样品室内加工与测试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沉积岩构造-磁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| 第33-44页 |
4.1 概述 | 第33-34页 |
4.2 构造-磁学结果 | 第34-37页 |
4.2.1 剩磁特征分析 | 第34页 |
4.2.2 数据统计结果 | 第34-37页 |
4.3 构造意义 | 第37-41页 |
4.3.1 帕米尔东北缘逆时针旋转 | 第37-38页 |
4.3.2 对羊大曼走滑时间的制约 | 第38-41页 |
4.4 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构造演化 | 第41-44页 |
第5章 帕米尔东北缘古纬度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| 第44-51页 |
5.1 概述 | 第44-45页 |
5.2 磁倾角偏低 | 第45-46页 |
5.2.1 磁倾角偏低原因 | 第45页 |
5.2.2 矫正方法 | 第45-46页 |
5.3 数据矫正及结果 | 第46-48页 |
5.4 构造意义 | 第48-51页 |
5.4.1 帕米尔的北向位移 | 第48页 |
5.4.2 英吉沙背斜形成时代 | 第48-50页 |
5.4.3 英吉沙南北向位移讨论 | 第50-51页 |
第6章 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沉积岩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| 第51-58页 |
6.1 概述 | 第51-52页 |
6.2 磁化率各向异性类型 | 第52-53页 |
6.3 磁组构数据分析 | 第53-56页 |
6.4 古应力方向的探讨 | 第56-58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| 第68页 |